千年丝路,驼铃悠悠,探访古迹,续写传奇……2022年7月14日,由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共同组成的“溯源·飞天”实践团队开启线下考察之旅。考虑到疫情防控的要求,本次实践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同步展开工作,8名成员代表团队奔赴甘肃敦煌展开为期8天的线下活动。据悉,本届“溯源·飞天”团队由来自上述3所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71名同学集结而成,凭借对敦煌文化的共同热爱和不同的专业优势,分设手绘、平面设计、文案、新媒体、视频、编程、联络等工作组别。目前,“溯源·飞天”实践团队第一阶段线下考察任务已于7月21日圆满完成。
从南京到敦煌,跨越2788公里,团队成员代表们联手敦煌研究院积极开展志愿服务、访谈文物修复工作者、采集壮美风景、体味风俗文化,为后续敦煌文创产品设计、手绘宣传视频、互动游戏制作等收集了丰富的创作元素。
抵达甘肃后,团队成员首先前往敦煌研究院榆林窟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经过严格的培训,团队志愿者们正式上岗:安检口前,伴随身份证读取机的声响,被汗水浸透的双手仍仔细敲击着键盘,核对录入信息;售票窗和检票口前,志愿者们以微笑耐心诠释责任,悉心讲解,疏导人群,协助维持秩序,守护珍贵文明;等候区内,一批批游客来来往往,志愿者们不厌其烦地陪同接送、接受咨询。志愿服务接近尾声时,团队成员们还一同清理了周边场地并在所长的带领下参观了洞窟。
谈及志愿工作,团队成员祝祎涵感叹:“榆林窟有一代代坚守在各自岗位上的工作者在努力。尽管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使我们的活动存在许多未知和变化,但志愿服务精神、榆林窟文化的深厚博大将永远印在我们心中!”“先前阅读《美的沉思》一文,敦煌的榆林窟便给我以极大的震撼,蒋勋先生笔下的敦煌,大美而肃穆,黄沙寂寥中透露出历史的厚重感。与榆林窟的遇见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它可以使人一眼平静。”成员马晓双说。
在线下考察中,团队代表采访了敦煌研究院著名文物修复师李波老师。李波老师出身文物修复世家,其父李云鹤先生耄耋之年仍坚守在文物修复保护第一线,被誉为我国“文物修复界泰斗”。1990年,生长于敦煌的李波老师成为研究院的文物修复师。讲到与敦煌的缘分,李老师谦虚地说:“我是敦煌的子弟,并不是在这项领域内很优秀的人才,但是我觉得很荣幸,特别是从事文物保护工作。我从小耳濡目染,家庭氛围很好,后来我就调到了保护所这里。”如今,李老师的孩子李晓洋留学归来也开启了壁画文物修复之旅,祖孙三代薪火相传,诠释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使团队成员们深受启迪。
岩体结构松散粒径过大、沉积层稳定性差、洞窟海拔较高……访谈过程中,李波老师结合亲身经历,讲述了在西千佛洞、榆林窟等实地开展修复工作时遇到的种种困难和应对策略,并分享了开展抢救性保护时防止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等注意事项。采访中,团队成员们动容于李波老师及一代代敦煌文化守护者及艺术工作者们艰难起步,扎根大漠,挥洒青春,不懈探索的故事。他们为敦煌宝库注入生生不息的动力,让沉积千年的文明依旧焕发光彩。
李波老师还寄语团队成员和广大敦煌文化的爱好者们不断地学习,努力用年轻人的声音讲好敦煌故事。团队成员深受鼓舞,希望以“溯源·飞天”实践项目为契机,竭尽所能建立起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应用的桥梁,为守护敦煌艺术宝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新生代力量!
在后续的日程中,团队成员代表陆续前往鸣沙山、月牙泉、敦煌博物馆、莫高窟、西千佛洞等名胜和文博单位进行采风,感受大漠风情,收集创作灵感。当下,团队手绘组、视频组、文创组、编程组等成员正致力于手绘敦煌宣传片、纪录片和相关文创产品、数字游戏的创作。
触摸千年脉动,续写丝路传奇。下一阶段,“溯源·飞天”团队全体成员将继续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号召,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敦煌文物保护修复知识、传承并弘扬传统民俗文化,以实际行动和多元成果展现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为助力守卫国家瑰丽的文化遗产、讲好敦煌故事、坚定文化自信提供青春源动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06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