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刺绣,传承千载,美的令人心动;飞针走线,轻捻慢绣,极富有诗情画意。为响应国家号召,重拾文化自信,6月17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三下乡非遗传承队——“拾遗”志愿服务队来到了素有“中国将军县”之称的黄冈市红安县,学习绣活技艺,传承非遗文化,倾听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发扬红安精神。
在实践开始前,“拾遗”志愿服务队经历了三轮严格的面试,确定了最终的参与者名单,并开展了四次实践培训课,以确保实践的顺利开展。
在为期7天的实践活动中,我们收获颇丰,那时候对非遗的认识,大概还只是停留在网络视频的宣传,总觉得它高不可攀,可只有亲身实地的去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领略到它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温热。
满怀对刺绣艺术的欣赏与憧憬,在成员们与老师之间架起了心灵的桥梁。成员们以老师手中的作品为切入点,向老师提出了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每个问题均得到了老师热情的回答。还不忘给我们介绍,充实的内容和明晰的体系——从刺绣针法到技法,从文化背景到绣理知识,学习过程中自己动手,学习到了形式多样的针法,如斜平针、梭针、辫针、打籽针等,更进一步升华对刺绣的热爱,体验红安绣道之美。
“拾遗”红安小队第一天实践地在太平桥镇幸福社区的一所居民所里——红安绣活传承中心,我们在淅淅沥沥的雨水中穿梭其间来到于此,入口处的石碑上便显示了红安绣活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字样,走进馆内,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满满一墙呈扇形摆开的红安绣花鞋垫,大家纷纷驻足观看、沉醉其中。此刻我终于可以理解诗人胡令能在《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所说的“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是何意境了。
走近观看,我发现每对鞋垫都各不相同,一块小小的鞋垫上便可展现出花鸟鱼虫、天上人间、地域风物,花纹图案、色彩搭配大胆夸张,各类花色品种达3000多种。传统的红安绣花鞋垫,从纳鞋底开始,到一针一线的用心针绣,无一不饱含着绣娘的用心、灵巧与勤劳。刘珊老师还为我们介绍了每一件绣品的制作工艺及方法.、制作用时和历史背景。
在刘珊老师的一番讲解下,我了解到在红安,连袜绣花鞋垫既是一种平常的生活实用品又是具有特别意义的民俗艺术。妇女们把它作为展示才华的平台,还把它作为社会交流的馈赠礼品和传情的信物。每逢寿诞、婚嫁、升迁、参军等事,红安绣花鞋垫都会作为馈赠佳品出现,如祝愿长者的“福禄双全”、祝愿孩童的“长命锁”、祝愿亲友的“莲年有鱼”、祝愿情人的“鸳鸯戏水”等。尤其是姑娘定亲、出嫁时,必有绣花鞋垫,少则十双,多则数十双、百余双。
在实践的第一天下午,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在红安绣活传习所集合,终于轮到自己去学习红安绣法并运用此完成一幅完整的绣品了,在尝试制作自己的作品期间,从几团线、一幅鞋垫、一根绣针,到装裱一幅美丽的作品这一绣制的过程,从描绘图案,到选择线的颜色,再到运用不同的手法、针法去一步一步去穿针引线,尽管这途中经历过很多次的失败,但每一次的失败都意味着多一次的尝试,在作品完成的那一刻,内心的喜悦就如碰撞石块的激流一般迸发出来。
我对那些绣满生动图案的艺术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那些生动灵巧的图案不仅仅描绘着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是绣者内心美丽世界的映射,是内心的美好事物与现实的结合,绣的不仅仅是一幅作品,更是那颗美丽的心。
仍然记得在进入展馆的第一天,传承人刘珊老师与我们说的那句话:“不管图案有多复杂,只要肯一针一针稳扎稳打地绣,再复杂的图案也一样能绣得出来。”是啊,无论前方路途有多么坎坷,只要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就一定能到达重点。刘珊女士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绣出好作品的秘密,更是面对人生的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一简短的一句话,却是我这次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大收获。
以布为纸,以线为墨,以针做笔。刺绣,一针一线勾勒出的,除了精致的图案,更多的是绣者始终坚持的匠人精神。红安绣活,是民间文化艺术,是历史和岁月的见证,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发扬传统文化时不仅要传承老一辈的技艺,更要学习宝贵的精神品质,让文化生生不息,永流传。(通讯员 贾一珍)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193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