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7日,拾遗社会实践对红安绣活小分队共15名队员共同奔赴红安,来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安绣活传习所,展开我们的文化调研实践活动。6月17日在红安绣活传习所刘珊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红安绣活传承中心进行参观学习。
承遗风古韵,传文化薪火,身为拾遗的一份子,我们的团队口号总是朗朗上口,标语形式总是随处可见,可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领会拾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含义。
故事的开头是15个少年,伴随着炎炎烈日,流着汗水咬着牙关,带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来到这个淳朴又韵味悠长的小镇。没有良好的住房环境,没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故事的开头是疲惫与挑战。
故事的良好开展是从参观国家级非遗传承中心开始的,2022年6月17日,在红安绣活传习所刘珊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红安绣活传承中心进行参观学习。在传承中心,我们观赏到品种多样的绣品,从日常可见的舒适鞋垫到复杂精美的儿童斗篷,从活泼可爱的虎头鞋到庄重典雅的十二生肖画卷,花纹也从注重写实、细腻简洁到立体大胆,注重表达心情状态。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红安绣活灵活多变的精巧针法。
在参观中刘珊老师为我们讲述了红安绣活背后的深刻含义,在红安,小孩子十岁之前的衣服都是由外婆亲手做成,从新生命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这些家庭的新成员就穿上了外婆一针一线制作好的衣服鞋子,在爱与关怀中茁壮成长。红安的女性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与勤劳表达对新生命的欢迎与对亲人最真挚的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后蕴含的是深刻的人文关怀,物品是一个载体,真正需要继承的不仅是红安绣活的针法与色彩的技巧,还有最初的本心与情感,继承红安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红安的伟大的女性,在漫漫岁月中,她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与付出,完成了丈夫与孩子们身上的衣物与鞋袜,用自己的精巧手艺制作出一个个精美的日用品,家中随处可见的桌椅套。门帘、团扇都是这一个个辛苦付出的女性们完成的。在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传统下,她们一代代延续、一代代传承,用一根钢针,几束彩线,在方寸天地间,在方方窄窄的绣布上,绣出天上人间。
上代人的时间似乎很短,很慢,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这个时代浮躁不安,焦虑不止。“择一事钟一生”的匠人精神仿佛只是久远的复古情怀。我们感慨匠人的技艺精湛,不惧寂寞。但我们所看到的新奇,只是他们日复一日的寻常。上辈人还是不少见这样一群人。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坚守自己的岗位,怀着热爱把传承的事物做到极致,生活于他们风淡云清。他们就是非遗传承人。
他们传承匠心,守一种精神,用一生做好一件事。在这个速度快、选择多的时代,依然能有这样一群人静静地、慢慢的一辈子专注于一件事。他们的身上都是关于时间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是他们用几十年乃至一生,才能诉说。世界上每一分钟都有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消失,一项古老技艺的传承,从学习,到熟稔,再到推广、传授,都需要巨大的时间和精力。这种失传,是现代人对老祖宗精妙技艺的遗忘,也是一座城市对过往历史的遗忘,而对身处现代的我们来说,
是一种精神的损失,是一种无可挽留的遗憾。文化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神,如果没有这些老艺人、老工匠、老师傅的存在,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可能失去传承。他们以超人的才智、灵性,贮存着、掌握着、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类别的文化传统,和精湛的技艺,并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每一位非遗人,都是值得令我们钦佩的。
在本次参观学习结束后,我想向我们的文化传统致敬,向历史长河中平凡而伟大的红安绣娘们致敬,更要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致敬。所以,让我们致敬每一位非遗人,谢谢你们的坚守,用一生做好一件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194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