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传承中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大学生学习、保护、传承中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6月20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管理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在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红安绣活传习所中完成了制作红安绣活的课程活动。
为了更好进行实践活动,在正式开始课程学习之前,“拾遗”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通过线上资料查找和线下参观学习等方式对“红安绣活”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红安绣活”即红安民间传统刺绣活动的简称,是在地处中原的红安山乡流传千载的一项民俗活动。红安县历来就有“黄安(今红安)无女不绣花”之说。据传“红安绣活”始于汉代,其按照表现技法可以分为丝绣、绒绣两种,其中丝绣居多,绒绣少见。“红安绣活”绣品品种多样,有鞋、帽、枕、兜、衣边、鞋垫、门帘、帐沿等种类,其中以连袜绣花鞋垫为代表,直到现在,许多红安人民所使用的鞋、帽、枕、兜等物品都是“红安绣活”的作品。本次的课程学习由“红安绣活”代表性传承人刘寿仙老师的女儿刘珊老师主讲,刘珊老师有着年轻人的新潮,所设计的图案更加的俏皮活泼,配色大胆,图案抽象,向成员们所教授的课程内容也紧贴时代潮流,鼓励成员们将现代元素添加到所绣制作品中,随性而不随意的完成各自的绣活作品。
本次课程学习中,“拾遗”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亲自设计图案,从构图到绘画,再到绣制,都亲自完成,有的成员绣制花束;有的成员绣制自己喜欢的动漫人物;有的成员在自己的作品中绣上自己所祝福之人的姓名,成员们将自己美好的祝愿和感情融入所绣制的作品中,熟练运用老师所教授地直平针,斜平针,打籽针等基础针法,顺利的完成了作品的制作。
在同学们绣制各自作品的同时,刘珊老师从“红安绣活”的艺术特色、艺术特征、主要价值三个方面来让成员们细细品评“红安绣活”所饱含的韵味,向成员们深层次的介绍“红安绣活”,刘珊老师说道:“‘红安绣活’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红安绣活’所饱含的寓意、构图、配色、运针技法无不体现出红安山乡民间艺术的特色。‘红安绣活’主要保护价值体现在它的艺术价值、民俗、人文方面的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中。”
“红安绣活”的针法灵巧多变,表现手法大胆夸张,作品具有较强的立体感,为广大乡村民众传情达意的重要媒介。红安人民把红安绣活作为愉悦身心、显示才能的平台;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其作品是馈赠情人的信物、致亲人的礼品。课程中,通过“红安绣活”传承人刘珊老师绘声绘色的介绍,成员们学习到了“红安绣活”的针法、运用、特征、寓意等知识,同时,成员们也积极的向刘珊老师请教学习,在老师的传教和自己的亲身体验下逐渐感受所学习到的“红安绣活”的情感和针法,一针一线地描绘着属于成员们自己的“红安绣活”,将成员们自己的心意和感情寄予作品中,表达出来。在本次的参观学习中,拾遗志愿服务队的广周静同学感慨道:“经过这两天的学习,我深刻的感受到了红安绣活的无限魅力,自己动手绣制了自己设计的图案,学习到了众多绣活知识,非常的有满足感,希望以后也有更多学习非遗知识的机会。”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管理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多年来一直引导,鼓励学生尽自己的一份力传承发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拾遗”志愿服务队也将继续进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传承活动,持续关注各地非遗项目,让更多人了解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196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