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受许多条件因素影响,我国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6月17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管理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抵达被誉为“中国第一将军县”的红安,领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安绣活”的独特魅力,为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了在实践中更好的学习、了解与传承红安的非物质传统文化,“拾遗”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提前在线上线下做了相关的准备工作。据了解,在红安,当地历来就有“黄安无女不绣花”之说。 “红安绣活”是红安民间刺绣活动的简称,是地处中原的红安山乡流传千载的一项民俗活动。它始于东汉,兴于唐,盛于明清,是以绣花鞋垫为突出代表的汉族民间刺绣艺术。2008年,红安绣活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鼎盛时期(解放后至文革前)红安绣制鞋垫已形成全县最盛行的风尚。绣花鞋垫成为馈赠亲友、定情信物必备之品。姑娘出嫁时,少则十双多则百双作为嫁妆,亦是姑娘展示才华、抒发感情的载体。红安民间刺绣绣品多样,如鞋、帽、枕、兜、衣边、鞋垫、门帘、帐筵等等。其针法技巧因绣品对象而异,其针法灵巧多变,主要分丝绣、绒绣两大类,其构图色彩大胆、夸张、变幻,表现出明快美、格律美、质朴美,专家认为:具有长江中下游艺术特色。
红安绣活在工艺技巧、构图风格和图案寓意的艺术风格诸方面,独具工艺特征和艺术特点。连袜绣花鞋垫是一种平常的生活实用品,造型生动,装饰性强,又富有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红安绣活”针法灵巧多变,表现手法大胆夸张,作品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其绣品品种多样,有鞋、帽、枕、兜、衣边、鞋垫等种类。在红安,巧手绣娘众多,“红安绣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寿仙,就出身于刺绣世家,从小她就跟着外婆和姑姑学刺绣。
当同学们问起刘寿仙这份技艺的学习经历时,她表示道;“红安绣活在我的家庭里是世代相传,浓烈的家庭氛围使我对绣活也有了深厚的兴趣爱好,可当时的我还小,什么都不懂,于是我的外婆给我弄来一小堆沙子,让我将沙子铺平后拿着筷子在上面练习最基本的手绘。”在外婆的严格要求下,刘寿仙老人12岁就能独自一人完成整幅绣品,她最擅长绘制和刺绣各类具有民间美术特色的图案,作品变幻有致、豪放浪漫、寓意深厚。
6月17日上午,在“红安绣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寿仙老师的带领下,志愿服务队来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安绣活”传承中心进行参观。刘寿仙老师向队员们介绍了“红安绣活”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传承人与传承现状,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精巧细致的绣活成品。
展厅里呈现出的每一件作品,都承载了一方文化,一方水土,一方人文,一方精神。世世代代的民间绣女,运用一根银针、几束彩线,在方寸之地的绣面上,秀出了天地人间、过去当今美好事物。她们把它作为愉悦身心、显示才能、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栩栩如生的虎头布鞋、新娘的绣鞋、挂满一整面墙壁的图案各异的绣花鞋垫……吸引了志愿服务队每一位同学们。
这些作品构图独具民间工艺特色的明快美、浪漫美、质朴美。既有写实型、写意型,也有写实写意结合型。配色有的淡雅,追求清新秀丽,注重色调的和谐;有的强烈对比,色彩豪放;有的色调深沉,给人以凝重醇厚的美感;还有的大胆改变生活原型中的色彩,反映了山乡人的豪爽性格,给人以明快清新的感受。针法运用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丝绣、挑绣、绒绣的针法根据需要不拘一格地灵活运用,更能体现质感。
通过对“红安绣活”传承中心的参观,“拾遗”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对“红安绣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红安绣活,是民间文化艺术,是历史和岁月的见证,作为当代青年,发扬传统文化时不仅要传承老一辈的技艺,更要学习宝贵的精神品质,让文化生生不息,永流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232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