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红安绣活能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着这个问题,6月17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管理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前往黄冈市红安县太平桥镇对红安绣活展开了实地调研。
定稿、绘图、上绷、选绣线、刺绣、装裱。
一根细针,几缕丝线,不出一会就能在她的纤纤素手下变成细腻典雅的人间百态。
眼前这位针法灵动、绣工精致的老人就是红安绣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寿仙老师。
她带领两百余名“绣娘”,将“指尖技艺”打造成“指尖经济”,普惠了太平桥镇家家户户,展现出非遗传承人的初心与坚守,彰显了新时代巾帼力量。
初心不改,让红安绣活“重获新生”
“红安绣活”是红安民间刺绣活动的简称,是地处中原的红安山乡流传千载的一项民俗活动。它始于东汉,兴于唐,盛于明清,是以绣花鞋垫为突出代表的汉族民间刺绣艺术。“红安绣活”制品可当做馈赠亲朋、心仪之人的信物和礼品。
“红安绣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寿仙,出生于刺绣世家,上下五代都擅长刺绣,母亲和姥姥都是拥有精湛技艺的绣娘。她自小学习刺绣,15便能自画自绣,20岁就成为当地刺绣能手,熟练掌握地方绣种和传统技法,针法运用尤为灵巧。四十多年来,她坚持绣活,将传承作为一生的追求。
“我是爱绣之人,得把姥姥和母亲的事业传承下去。”深思熟虑之后,刘寿仙老人决定开办“红安绣活”传习所,为周围的农村女子与喜爱绣活的年轻人提供一个学习绣活的平台。
反哺乡梓,勇立潮头传播大爱
然而,刘寿仙老人的传承经历并非一帆风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小镇人口逐渐流出,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变迁,愿意沉下心来学习绣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红安绣活的传承面临危机。
“当时,我也想过要放弃。但是经过纠结、挣扎之后,我觉得这或许是一种成长的过程。”回忆一路的风风雨雨,刘寿仙老人感触颇多。
要传承红安绣活的制作工艺,让更多人认识和领悟绣活的内涵和秀美,需要一代代人的传承。”刘寿仙发现,身为女儿、母亲、奶奶的当地农村妇女便是切入点。在她的带领下,红安绣活传习所以传承、挖掘、培育、发展刺绣传统手工艺为己任,向周边农村妇女传授技艺。
刘寿仙说:“我们最大培训活动有300多人,每一年都要搞几期培训活动,要带动周边的妇女都参与,创造经济效益。”
自项目开办以来,已有百余名绣娘掌握了刺绣技能,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他们经过严格的培训,绣工扎实严谨而又不失独特的淳朴灵动之气。刘寿仙带领她的团队帮助留守农村妇女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在家就业,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也让她们在掌握一技之长的同时,变得更加自信优雅,家庭更加和睦幸福。
守正创新,让红安绣活走向世界
在参观红安绣活传习所时,我们看到几十平米的方寸之地展示着资深“绣娘”的高超技艺——经典的绣花鞋垫上图案典雅精致、绣工细致入微;还有绣活双面绣屏风、绣活装饰画、服饰和生活用品等美不胜收的绣活作品。
一项文化想要传承下去,想要保持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代结合、同现实接轨。“绣活的一针一线都马虎不得,需要细心也需要耐心。看见像你们这样喜爱绣活的年轻人愿意来到红安学习与体验绣活,将红安绣活更好地传承下去,我非常乐意教你们。”刘寿仙老师对“拾遗”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说到。
在刘寿仙老人的影响下,她的女儿刘珊大学毕业后选择了返乡创业,以年轻人的思维,将“红安绣活”的绣品设计得更加多样化、时尚化,成为文创产品,在网络平台销售。她们将乡风绣品注册成商标,利用电商平台,开设淘宝店、拼多多店。线下她们也在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参加展销会,扩大红安绣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刘珊老师给我们介绍道,目前,绣花鞋垫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20余万元,红安绣活不仅走上了互联网,还走出了国门,深受国内外友人的喜爱。
岁月如梭,沧海桑田。几千年来,像刘寿仙和刘珊这样的红安绣女们,用她们一代代人的坚持将巧手技艺世代相传,让生活在现代的人们仍能够见证到乡土间孕育出的瑰丽文化。千百年前,红安女性用他们的巧手编织出了一个个的幸福家庭,千百年后,她们仍以不变的技艺与持久的恒心谋划着美好的日子。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233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