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学“荆楚”非遗,“活”中国非遗

来源: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管理学院 作者:“拾遗”志愿服务

随着暑期到来,全国各高校陆续开展了三下乡活动。我参加了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三下乡“拾遗”志愿服务队,于6月17日前往湖北荆州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令我感受到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并感慨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同时学习到不少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方法,谨将个人感受和观点记录下来。

荆州市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传承院里的座建筑清新典雅,小桥流水,环境优美,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受,与现代大城市的喧嚣繁华截然不同。非遗传承院包含了12项非遗项目以及民间技艺,里面有着各种令人叫绝的艺术精品,例如磨鹰风筝技艺传承人孙宏成的三头凤和他的各种色彩鲜艳,堪比活鹰,栩栩如生的风筝,还有丹漆神树,虎座凤鸟悬鼓,淡水贝雕,葫芦烙画等无不让我感到惊奇。

荆楚非遗技艺传承院还有另外一个更接地气的名字:湖北省民间工艺技师学院,入驻的非遗传承人为教师,教授荆楚非遗技能,学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这方式无疑的保证了荆楚非遗民间技艺的传承工作。其次,传承院还开放了风筝坊,贝雕坊,陶艺坊等特色体验区,供来访的学生,非遗爱好者和研究调研者学习和体验,这做法增加了荆楚独特非遗技艺的实践操作性,甚至可以学习到某些细致的制作环节。例如楚式漆器的制作,磨鹰风筝骨架的选料等,让参与者近距离了解非遗文化,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传承过程,因为每制作一件成品就意味着参与到非遗文化传承工作当中。有效激发参与者保护非遗项目的兴趣和信心,通过一系列“活”的过程,将非遗文化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才是真正意义上和行动上做到了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方面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遭受了巨大的冲击,那些口授传承和行为传承的,以及濒临消亡和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迫切需要得到保护。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如何学荆楚非遗,“活”中国非遗,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内容。要知道,非遗和传承人可以说是生死相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给传承人和非遗技艺提供一个栖息之处是一个重要的基础。首先荆楚非遗技艺传承院就给各非遗技艺传承人带来了经费和生活保障,我在向“磨鹰风筝”传承人孙宏成老师学习制作风筝时,他也曾表示到:“现在的年轻人好奇心很重,很难静下心来,我们原来是爱好风筝一直到传承风筝,但也不免因生活所迫而四处忙碌奔波,为磨鹰风筝的技艺传承挣取制作材料的费用”。由此可见,一个非遗技艺文化的传承也避免不了需要经济的支持,而非遗传承院的建成,给这些传承人们带来了一个铁饭碗,支撑他们做好传承工作,放心大胆的去教学,去传承。

受到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非遗保护实践活动的规模以及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但是随着新冠疫苗的普及,全国行程码摘星,我国疫情防控也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在符合国家防疫安全要求下,可以积极开展非遗实践活动,特别是民俗类非遗传承项目,线上线下结合,有序开展非遗文化活动。

传承非遗,保护非遗并不是口头之词,像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这样,展厅与学校相结合,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对爱好非遗的学生进行不断的培训,学习,探索,这样可以更好的加强非遗文化的宣传。将各个非遗传承人集合在一起,集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交流,推广,保护,传承和创新。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我在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学习时,看到了淡水贝雕师傅的严肃,楚绣师傅的专心认真,磨鹰风筝师傅的有趣。将各个非遗文化传承人集中起来,可以发挥出传承保护非遗文化更大的力量,我们要的不是一枝独放,是海纳百川,是百花齐放。

学习荆楚保护非遗的方法,做到以上几点,我相信我们中国的非遗文化一定能及时的保护下来。我也希望我们更多的大学生,各界人士以及地方政府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保护传承非遗文化工作当中,这样才能更好的让非遗文化活起来,不仅是荆楚非遗文化,更是让我们中国的非遗文化活起来!(通讯员朱汉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243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学以致用!广西师大学子助力桂平杖头木偶戏传承添新翼

在非遗保护意识不断高涨,传统文化亟待传承与创新的当下,2月25日,广西师范大学多链兴“偶”团队踏入桂平市杖头木偶文化基地,开展了一场旨在推动桂平杖头木偶戏活态传承的实地调研活动…… 陈梓怡 卢潇婷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查看全文 >>

桂平杖头木偶戏 “遇春”:广西师大学子 “穿针引线” 解传承之困

在文化多元且非遗保护意识渐强的当下,2025年2月25日,广西师范大学多链兴“偶”团队走进广西桂平市杖头木偶文化基地,深入调研桂平杖头木偶戏,致力于为其传承创新贡献力量。桂平杖头木偶…… 王雨欣 陈梓怡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查看全文 >>

青春赋能:广西师大学子为桂平杖头木偶戏 “舒筋通络”

在非遗保护热度攀升的当下,2025年2月25日,广西师范大学多链兴“偶”团队肩负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走进桂平中山公园前的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所,深入调研桂平杖头木偶戏,为其传承发…… 王雨欣 陈梓怡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山东大学商学院学子调研雁绣非遗,探索文化传承与教育融合新路径

2025年1月15日,山西忻州代县的雁绣工作室里,山东大学商学院“元中藏遗”队成员王妍博与雁绣省级非遗传承人高凤兰老师展开了…

桂平杖头木偶戏 “遇春”:广西师大学子 “穿针引线” 解传承之困

在文化多元且非遗保护意识渐强的当下,2025年2月25日,广西师范大学多链兴“偶”团队走进广西桂平市杖头木偶文化基地,深入调…

青春赋能:广西师大学子为桂平杖头木偶戏 “舒筋通络”

在非遗保护热度攀升的当下,2025年2月25日,广西师范大学多链兴“偶”团队肩负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走进桂平中山公园前的自治…

宁波财经学院“赤心”实践团: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宁波财经学院“赤心”实践团: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宁财学子组建“赤心”实践团,在假期里毅然踏上了红色文化探寻的征程,这段…

破局!广西师大学子为濒危的桂平杖头木偶戏寻生机

近日,2025年2月25日,广西师范大学多链兴“偶”团队的成员们满怀热忱,踏入桂平中山公园前的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所,对…

最新发布

湖北学子三下乡:针尖上的荆楚遗韵
中国青年网荆州7月7日电(通讯员朱汉民)“谁说女子不如男”,楚史上曾记载的民间楚绣蔚然成风,几乎是又女儿之处就有楚绣“女儿红”,荆楚民间女儿家[十岁学针线,十三岁进绣房],“一生不辍,自生传习”…
湖北学子三下乡:关爱留守儿童,陪伴健康成长
本网讯(通讯员周江涛)假期里,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赴仙桃市“麦田守望者”志愿服务队的104位志愿者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支教活动。本次实践活动以“关爱留守儿童,陪伴健康成长”为初心,助力小朋友们在快乐…
情牵代南| 东华学子心聚桃城,线上支教尽展风采!
|以爱为航,助梦飞扬疫情原因,实践团成员不能在线下与代南小学的同学见面,但这丝毫不能阻挡实践团成员们对于本次支教的热情。在网络的帮助下,大家顺利进行了为期七天的线上支教活动,这群可爱的孩子们,…
探索荆楚非遗传承院,追寻荆楚文化遗迹
中国青年网荆州6月31日电(通讯员朱汉民)千百年来湖北荆州人民在长时间的生产和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创作,发扬丰富多彩的民间技艺,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习俗民风。为承遗风古韵,传文化薪火,湖北第二师范…
湖北学子三下乡:寻传统文化瑰宝 探木版年画古迹
为加深大学生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加强学习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2022年6月17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一同来到襄阳市老河口学习老河口木版年画,通过亲身体验木版年画…
夏日启航 青春扬帆:白霓队“希望家园”开班仪式顺利举行
7月16日上午,华中师范大学心火支教团白霓镇希望家园开营仪式在白霓镇大市村、金龙村和后溪村三个支教点顺利举行。本次开营仪式由崇阳县团县委、白霓镇人民政府主办,由各村村委会协办,华中师范大学心火支教…
纳西文化风情助力玉湖经济发展
纳西文化风情助力玉湖经济发展玉湖村作为国家级的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先进旅游重点示范,同时也是联合国认证的乡镇旅游最佳目的地之一。7月13日安徽财经大学相约旅行实践团队长宋慧婷前往玉…
西南石油大学电信院“勇敢无畏团结”暑期实践队共筑疫情防控,携手共建美丽乡村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第三部分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时,提出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次将“美丽”列入界定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新…
湖北学子三下乡:走近木版年画,感悟传统技艺
为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管理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利用暑期时间对非遗文化进行探索,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我们带着好奇与期待,将感悟传统技艺融入到这次的社会实践中,朝着目…
聊城大学农学与农业工程学院举办“疫情当前,责任在肩”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为践行当代大学生奉献社会精神,协助开展社区防疫工作,7月14日,聊城大学农学与农业工程学院新农科技社“绿色方舟”支农服务队在泰安市泰山区金峪小区举办了“疫情当前,责任在肩”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