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荆州6月31日电(通讯员朱汉民)千百年来湖北荆州人民在长时间的生产和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创作,发扬丰富多彩的民间技艺,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习俗民风。为承遗风古韵,传文化薪火,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三下乡“拾遗”志愿服务队开展了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6月18日,“拾遗”志愿服务队荆州分队的12名队员,前往湖北荆州非遗技能传承院,探寻荆楚文化遗迹。
志愿者寻访团队跟随传承院的领队徐老师走进大漆工艺展。徐老师为志愿者们介绍了典型的大漆工艺品:虎座鸟架鼓,由传承千年的荆楚漆艺制成,它是战国时期楚墓中造型独特的漆器。2011年,楚文化楚式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记者与队员们依稀间仿佛能听到虎啸凤鸣,虎凤结合突出了楚文化的浪漫神奇,队员们纷纷感叹其精美的制作工艺。
参观完大漆工艺展后,徐老师带领志愿者参观了万古琴展区。古琴音乐作为高雅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据传承院徐老师介绍,万古琴传承人万翔老师在2019年6月领衔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楚式斫琴馆新馆落成。这座楚式斫琴新馆所表达的楚地古琴文化是独属于荆州的特色文化,同时将助力荆州打造“琴瑟文化之城”,推动荆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于2015年成功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志愿者们经过徐老师的介绍后,对古琴文化有了新的认知。
志愿者深入寻访,走进淡水贝雕体验工坊,参观了造型奇特的《荷花仙子》和画面生动的《黄鹤楼》等工艺品,有不少队员弄不明白是如何将这样小的贝壳制作成精美的淡水贝雕,甚至迫不及待的想要尝试一展身手。据淡水贝雕的传承人介绍,贝雕是经过对贝壳进行设计、选料、切割、打磨、上色、抛光、堆砌、粘贴等十多道手工工艺流程精雕细琢后制成,其制作过程比我们想象中要更复杂更细致。听到这里,志愿者们无不感慨贝雕工艺是如此精湛。
最后一站,志愿者们在徐老师的带领下走入磨鹰风筝坊。据徐老师介绍,磨鹰风筝于2011年申报为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是孙宏成老师。经记者深入了解,“磨鹰风筝”的制作过程大致为:画图,选料,雕刻打磨,骨架制作,上色粘贴等大致步骤。传承人孙老师还告诉记者:“磨鹰风筝的制作过程非常精细且制作时间较长,但是总有些来访者想着马上能制作出一个完整的风筝,这不是一两天就能制成的,认真制作少则半个月,多则甚至一两个月。”孙老师的这番话不仅反映了制作磨鹰风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还侧面反应了很多来访者对非遗民间技艺文化的认知是比较薄弱的。
匠人匠心工匠魂,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的传承人们聚集此地,不断的合作、创新、探索,只为让荆楚非遗文化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能让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发扬光大。经过此次寻访,传承人孙宏成语重心长的嘱咐队员,非遗技艺文化的传承看好年轻一代群体,更需要注入更新鲜的血液继承和延续下去。
悠久灿烂的荆楚历史文化,遗传下来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技艺。经过此次非遗探索,志愿者们感受到了他们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初心与匠心,领略到了荆楚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非遗传承不仅仅是传统技艺的继承,更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代代延续。在主要依靠传承人来进行非遗原真性保护的同时,也需要更多从业者、跨界者不断探索创新,触及更多群体尤其是青年群体对非遗的关注,吸引其投入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243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