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8日至7月20日,苏州大学“醉美金陵·明城遗韵”实践队先后前往南京城墙博物馆、中华门段城墙及秦淮·非遗馆等地,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南京明城墙文化的研究活动。小队成员全部来自南京,对自己故土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因而希望将自己所了解到的知识和心中的情感讲述给更多人听,传承城砖精神,也为增强文化自信贡献一份力量。
南京城墙博物馆
2022年7月8日,成员们来到南京城墙博物馆,顺着古人足迹,从一砖一瓦中探寻南京千年的文化脉络,了解南京明城墙丰厚的历史底蕴。图为南京城墙博物馆
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沉淀了太多历史文化烙印,其中屹立不倒的南京明城墙——世界现存规模最大、最长、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正是南京文化的有形载体,是最令南京人自豪与骄傲的南京名片,同时也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触手可及的名胜,与南京人建立起了无可替代的羁绊。
走进南京城墙博物馆,映入眼帘的,当属巨大的明故宫石券门,其实是明故宫后宫建筑的一部分,由多块石刻堆叠而成,石面打磨为凹凸不平状。因形似梳妆台,民间称其为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的梳妆台。穿过这道明故宫石券门,便来到南京城墙博物馆的主要展厅,700多块明城墙砖组成的“旷世城垣”,令人不由心生震撼。
在游览过程中,成员们一同了解“天地融合,大明之都”的建立,感悟古人传统象天法地的建造理念,认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宫殿布局,学习古人“一砖一石,众志成城”的匠心精神。“物勒工名,缤纷砖文”,南京城墙的城砖铭文丰富多样,既蕴藏着当时普通人的身份信息,也暗含当时的社会风貌,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参与造砖的各级工作人员,其职务和姓名都印于城砖上,这种精确到人的责任制度,有效加强制砖工序的管理和监督,确保了城砖的质量,也体现出中国较为成熟的生产责任制体系,在中国建筑史上独具特色。图为城砖铭文
同时,博物馆还展出了现如今南京明城墙的保护工作。环绕着城墙,14公里的生态绿化和慢行步道系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场所,31公里的护城河得到了整治和疏浚,这逐渐恢复了南京“山水城林”的城市景观。
中华门瓮城
走出南京城墙博物馆,迈出历史的长河,成员们登上了博物馆旁的中华门瓮城。艳阳似火,蝉鸣不绝,跨越历史与时间,斑驳的城墙无言地诉说着一切,物是人非,只剩下后人滚烫的思绪在城砖上流转。登上中华城楼,城内风光一览无余,城墙向两侧绵延而去,将内城紧紧环抱起来。南京明城墙厚重的历史感,绝非一言可以诉说。图为成员登上中华门
秦淮·非遗馆
2022年7月20日,小队又一起前往秦淮·非遗馆,体验了一项趣味横生的南京明城墙城砖制作活动。在参观非遗馆的过程中,成员们恰逢非遗馆的老师带领一群小朋友们学唱“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的童谣,然后细致地向他们讲解了南京明城墙丰富多彩的典故,成员们也随之受益颇多。
参观结束,老师们开始手把手地教大家用古代工匠的工具,亲自制作一块城墙砖——将压好的砖泥填入长方形的城砖模具之中,四边拍平填满,并将两面刮平,再从模中取出。这让大家切身体会到一块城砖成型的不易,深刻感悟了其中展现的城砖精神——一种无私的奉献,一种持久的锤炼。从小朋友们认真而清澈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南京明城墙保护工作的重心永远在新一代,有他们在,南京明城墙的历史与文化就永远不会被遗忘。图为成员制作城砖
无论是参观城墙博物馆、走上城墙眺望远方,抑或亲手制作一块城砖,都是与百年历史的一次奇妙碰撞。由城墙串连起的南京明城墙风光带,已然成为了南京城市景观中耀眼夺目的项链,更是人类传统城市文明与现代城市文明有机融汇、传本发展、和谐共生的典范。
一次丰富多彩的南京明城墙文化之旅就接近了尾声,夏蝉鸣不绝,余味有回响。成员们一路上既学习到了南京明城墙的悠远的历史,又再一次肌肤相切于这千年的城砖,更从源头学起城砖的制作工艺,也领悟到保护南京明城墙是每个南京市民不辞的责任。图为小队成员合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330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