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绿色发展”的国家发展理念,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苏州大学“垃圾分类沐法雨·美丽江苏绿色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7月20日到8月2日期间走进苏州大学和姑苏区环卫所进行实地调研,并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活动。与此同时,团队成员结合法学专业知识,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多方面了解江苏各地的生活垃圾分类的民众意识、地方政策、立法措施、处置能力等,追踪生活垃圾的后续化处理。
8月2日,团队成员来到了苏州大学进行实地走访调研,队员采访了苏大校园环境与物业管理科的郑老师,了解到苏州大学与苏再投合作创建智能回收点,在天赐庄校区本部设6个回收点,东区设8个回收点。学校的智能回收点主要集中在宿舍楼附近。暑假期间,回收点大多比较空旷。智能回收点在分四类的基础上将可回收物细分为废纸、废塑料、非金属、废玻璃,扫码分别投放可获得积分奖励。同时还有无需扫码的其他垃圾、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回收箱,只是在厨余垃圾回收箱中常见其他垃圾。
校园环境与物业管理科的郑老师表示,在苏州大市,每个区的垃圾分类政策不尽相同,在大学里,垃圾分类还处于倡议分类阶段,未实行强制分类,现在处于部分垃圾分类与部分集中回收的混合阶段。郑老师与团队成员探讨垃圾分类推行措施表示,建议从法律法规方面进行约束,从而建立严格的监督体系;认为建立垃圾分类委员会存在其必要性,能够更好地组织垃圾分类的督导与宣传活动。郑老师同时表达了对全校能有更多的师生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的殷切希望。
团队成员对负责垃圾分类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在学习垃圾分类从业者工作内容的同时,了解社区的垃圾分类设施规划和流程,并实地观察群众的垃圾分类情况,进一步就垃圾投放点的垃圾桶设置以及使用情况与工作人员进行探讨。队员们也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体验垃圾分类员的工作,亲自投身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实践当中。
带着有关疑问,团队成员前往苏州市姑苏区环境卫生管理所,对垃圾分类科的负责人进行采访,深入了解姑苏区垃圾分类的实施成果以及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的具体运输、中转、处理方式。垃圾分类科负责人向团队成员介绍了苏州市姑苏区垃圾分类现状与生活垃圾具体分类运输线路;与此同时,负责人与团队成员探讨了垃圾分类目前面临的困境现状,以及自垃圾分类条例颁布以来的不同阶段实施方案的调整与改革。
队员们就姑苏老城区、商业街、苏州大学实地走访过程中发现的垃圾分类设施问题与负责人进行交流探讨,并与团队成员就目前面临的困境和相应对策进行意见交流。负责人表示,垃圾分类仅仅依靠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在前期宣传中垃圾分类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是收效甚微,后续相应的法律政策的保障才是有力的推行措施,希望队员们能够继续研究此课题,对于垃圾分类提出法律专业方面的建议。
作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绿色发展”的国家发展理念,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生活垃圾分类自实施以来便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团队成员以生活垃圾分类为研究课题,在江苏南京、无锡、苏州等地进行实地调研、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社会实践,结合各地的民众意愿、地方政策和立法及其落实情况,形成调研报告和政策、立法建议。垃圾分类的落实有赖于每一位社会成员的自觉进行,美丽新中国的建设离不开垃圾分类的保驾护航。团队成员将继续弘扬垃圾分类新时尚,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为生活垃圾分类法治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完善贡献青春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43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