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日,作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德雅书院赴阜南支教实践团队的一员,我和大家一起踏上了正式开始实践的征程。
我们的第一个实践任务是采访民众,对他们进行防溺水知识的宣讲。因为天气比较炎热,所以我们商量后决定在傍晚开始宣讲。在宣讲防溺水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对有小孩的家庭进行了我们暑期支教活动的宣传,希望能有更多的孩子们加入我们。在出发之前其实我们已经定制了详细的计划,但是我没有想到我居然在第一步就遇到了困难。在宣讲过程中,我很尴尬地发现我听不懂当地人的方言,在屡次尝试沟通失败后我只能“退居幕后”,做一名记录员。不过好在我们团队里部分队员就是本地人,他们用更接地气的安徽方言来与民众交谈,其他人就认真倾听并记录他们的反馈。其实实践队员们也还是孩子气未完全蜕去的大学生,队员们自身的青春活力与友善笑容大大拉近了我们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在走访不到半小时,就已经有许多孩子们自发前来报名,他们一点也不怕生,围着队员们叽叽喳喳问个不停:大哥哥大姐姐是从哪里来的,能不能与他们一起玩……团队成员们和孩子们玩闹成一片,傍晚的夕阳像西红柿炒鸡蛋,伴着一路欢声笑语。虽然太阳尚未全部落下,外面温度仍然很高,徒步半小时后队员们的队服大多已被汗水打湿,但是看到孩子们纯真可爱的笑脸和民众对我们实践的支持,我们的心里都很高兴,感觉高温也没有那么难以忍受了。毕竟一个好的开始总是令人对接下来的旅途充满希望的。
图为团队成员在走访宣传的路上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李忠艳 摄我对第一个自发前来报名的小女孩印象深刻,她穿着碎花裙子在前面蹦蹦跳跳的跑过来,她奶奶落在后面一截,她很开心地大声对我们说:“我要报名,我喜欢哥哥姐姐们!”她奶奶很不好意思地对我们笑笑:“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她平时都没有什么人陪。”我们当时都被触动了,只要能给他们带去一点欢乐与关爱就是不辜负我们这次的实践。镇上的人们热情而纯朴,大家都很友好地邀请我们到他们家里去坐坐,对我们的宣讲与疑问给出了他们耐心的回应。将近一个半小时,我们已经走访完了镇上的所有家庭,对溺水知识进行了宣传,收集了乡村振兴的反馈表,对适龄阶段的小朋友都进行了志愿支教活动的宣传。队员们看着手中记录的满满的报名册与反馈表,初次实践得到的成果无疑是令人惊喜而满足的。
图为当地非遗文化柳编展览室一角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李忠艳 摄
在回去的路途中,我们看到一户人家里有一位奶奶正在编手工艺品,她虽然看起来年纪大了 但是双手却很灵活,一翻一挑之间简约的纹路已经呈现。带队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岗柳编。我们好奇地走近观看,奶奶很友好地对我们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她告诉我们黄岗杞柳种植历史悠久,柳编文化也传承了500多年,因杞柳色泽高雅,柔软坚韧,编织的产品很受大众喜爱,也是当地致富的重要资源。在认真看了十多分钟后我和几个队员感觉我们应该也可以尝试一下,于是我自告奋勇地向奶奶提出试一试。我努力回忆并还原刚刚看到的奶奶编织的手法,但是我在穿第二根柳条的时候方法就出错了,第二根柳条它并不是直接往下压,而是曲了一个弧度从第一根旁绕,看起来简单的手法其实暗藏玄机,奶奶在旁边很认真地纠正了我。我闹了个大红脸,她看着我安慰道:“我们小时候就学这个到现在都几十年了,有时也还会出错呢。”望着她手中翻飞的柳条,我不禁陷入沉思。 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我已经明白这是时光和技艺的积淀,不是一日之功。而当下社会,如何接力传承好非遗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在迎着晚风回到我们的实践地时,大家感慨今天收获良多。我想起少时曾学陆游的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彼时只是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心中还不以为然,然而今天参与的实践活动却让我有了真正的感悟。学的再多不如亲自动手实操,两者的感觉确实很不一样,实践的过程或许远远超出你的想象和预期,或许这样的感悟已是我今天最好的收获。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526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