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专项计划:红色资源开发与保护现状调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2020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表示,“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对于西安事变旧址的保护积极响应了总书记的这一号召;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文物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信心百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作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们同样要承担起保护革命文物的责任和使命。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今天,人们的脚步受到限制,因此更需要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凝聚社会共识。
为了响应国家对于纪念性建筑保护的号召,西安市政府及有关文物保护部门也开展了多处对于纪念性建筑的保护修复工程,西安市政府下发《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的批复》等多份指示性文件,其中指出“抓紧编制完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进一步明确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格局、历史风貌及其物质遗存的保护要求,全面落实各项保护措施”。一、开发和保护纪念性建筑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宣传力度不足。市民对于纪念性建筑的了解较少,保护意识薄弱。很多西安市民对于纪念性建筑知之甚少,部分纪念性建筑周围私搭乱建,一些纪念性建筑没有进行修复、保护工作,成为“危房”。
(二)盲目追逐经济效益。部分开发商为了追求商业价值而对纪念性建筑的过度开发,为了追求经济发展破坏纪念性建筑的完整性及它的文化意义,纪念建筑改扩建“求奢求大”,破坏建筑的整体性,盲目扩大原有空间,破坏了纪念性建筑的整体格局。
(三)纪念性与休闲性之间的存在冲突。娱乐设施的出现冲淡了建筑的纪念性,一些纪念性建筑成为市民遛弯跳舞的消遣休闲场所,削弱了对于纪念性建筑的崇敬之感,在对纪念性建筑深刻历史文化内涵不了解的前提下,不利于城市记忆的保护与流传。
针对以上问题,“红帆启航”队成员们在“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专项计划的支持下,通过对西安事变旧址进行调研提出一系列意见建议,对于旧址的维护与开发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增强其感染力与吸引力,真正让红色资源“鲜活”起来。二、“红帆启航”队的研究优势
(一)调查问题优势。在人类物质世界极其丰富的今天,我们面临纪念性建筑空间缺乏仪式感、趋于大众娱乐化、表面化以及纪念性建筑失去纪念性等问题。纪念性建筑空间的塑造是为了丰富人们的情感,留存集体的记忆,为纷繁复杂社会中的人们带来精神信仰和心理上的慰藉。我们紧扣时代主题,把握文化主旋律;
(二)选题优势。西安事变纪念馆是在西安事变重要旧址张学良将军公馆、杨虎城将军止园别墅的基础上建立的专题性纪念馆,在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历史悠长,文化象征浓郁,具有鲜明的革命历史价值和意义;
(三)地域优势。西北大学碑林校区的大礼堂的建立,又与中国人民的抗战史密切相关,它的首倡建设者正是张学良将军,现在大礼堂门前还能看到少帅题词的石碑。这一历史建筑的存在,可供我们更加切实的学习和实地考察。大礼堂与西安事变纪念馆相结合,互为补充,达到了良好的爱国和革命教育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优势。西北大学对于西安事变事件的研究由来已久,学校还建设有专门的西安事变数据库,有着详细地历史史料、历史图库、采访纪实、图书论著、学者研究、影视资料等内容,能更加准确便捷又全面地获取有关西安事变事件的信息和资料;
(五)团队优势。团队的成员均由文学院的同学组成,具有相关的专业素养及技能。尤其是多名来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同学,她们不仅有着专业的文学素养,并且在近现代革命历史方面也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三、“红帆启航”队调研方式
(一)通过实地考察纪念性建筑的开发现状及保护措施,调查方案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二)通过对陕西大学部分学生的网上问卷调查,了解当今大学生对于纪念性建筑的看法,在纪念性建筑周围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市民及游客对于西安市纪念性建筑的看法和了解程度;
(三)通过走访各大纪念性场地,询问工作人员,调查纪念性场馆现状及相关政策;
(四)通过上网、阅读书籍文献查询相关问题的资料,完善信息。
四、保护和开发西安市纪念性建筑的建议
(一)加强修缮与维护力度
习总书记曾强调:“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纪念性建筑以其独有的纪念功能很好的承接了保留历史记忆这一要点。
(二)加大宣传力度
西安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数量众多的纪念性建筑,其中尤以红色文化相关的建筑居多。但与部分纪念性建筑的历史价值与意义相比,其知名度仍较低。因此我们应当加大对纪念性建筑的宣传,例如利用多渠道、全媒体以符合各平台特质的方式投放宣传内容,与时下潮流相结合,吸引当代青年人关注等。
(三)使用新技术,打造新亮点
当下是互联网时代,多种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纪念性建筑的开发也应紧跟时代,考虑利用时下的新技术对既有文史资料进行进一步开发,如可以利用VR技术,根据史料还原历史场景,让参观的人们能够切身体会到曾经的历史风云,加深对于历史的记忆;开发相关小程序,线上线下相结合,寓教于游等。
(四)与城市更好融合
纪念性建筑一定程度上承载着城市的纪念精神和城市符号,它们不仅仅是为了纪念某一事件或某一时间段,更是维系着在这一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对城市共同记忆和认同感。纪念性建筑的开发与保护应当思考如何使建筑以更好的姿态融入城市中,成为城市独特气质的重要部分,让纪念性建筑和人们日常生活空间中的建筑一样,在使人们铭记过往历史的同时让建筑浸润当代城市气质。
五、研究纪念性建筑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本文的研究综合运用分析、归纳等方法,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进行逐层并且深入的思考。内容确切并有针对性,期望它既是对于当代纪念性建筑的归纳总结,也能够对纪念性建筑的保护起到指导作用。本文力求从纪念性建筑的多个侧面深入细致地探讨应对方法,以用来解决目前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当代纪念性建筑创作理论及手法的应用,归纳国内纪念性建筑创作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且使研究的着眼点不只这些建筑空间本身,而是通过对这些对象的研究,融入其文化内涵及文化取向,在面对当代甚至未来技术与文化发展革新时,可以得到一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现实意义
首先,对于纪念性建筑的研究有利于纪念性建筑历史文化的挖掘。对于纪念性建筑的研究其意义在于使人们开始认识到保护古建筑除了对单个建筑进行化学上的维护,还需要保护具有浓郁地方民俗特色的典型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挖掘纪念性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传承地方传统和地域文脉,使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挖掘纪念性建筑中包括的精神内涵,从而扩大文化影响力,对于传承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软实力、丰富精神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对于纪念性建筑的研究有利于群众保护意识的提高。对于当代的人民群众中,对于能够了解纪念性建筑保护情况的方式也较少,所知甚少,即使知道,大多也局限于大景点。通过对纪念性建筑详细并针对性的分析与研究,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可以了解纪念性建筑的渠道,使人们打开眼界,并且能够为纪念性建筑的保护出一份力。
第三,对于纪念性建筑的研究有利于保护工作的顺利展开。通过对纪念性建筑的研究,使纪念性建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做出了更加广阔和深入的扩展与补充,为纪念性建筑保护工作的开展拓展道路,使政策能够通过文化更加快速的展开,使文物保护工程更加迅速并有效的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从而促进纪念性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此次的实地调研,团队成员以追溯校史为切入点,拍摄专题视频、撰写西安事变专题分享教案等作为西北大学思政课的教学素材,同时还将以西安事变为核心创作剧本杀。通过实践成果的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安事变旧址,为西安事变旧址的保护和红色精神的传承做出贡献,增强文化自信。除此之外,每位同学做好记录,然后进行深入分析,最终完成新闻报道以及实践报告论文。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的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都有了一定提高,并且能够对专业知识有着更深刻的理解,更好地将专业知识与此次实践活动相结合。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团队各队员对西安事变旧址的开发现状和保护措施有更深入的了解,不仅达到重温历史、缅怀先烈,更加深刻地了解红色精神的精髓的效果;还可以激发了自身的爱国热情,更加明晰今日的目标,激励实现人生价值,学习革命先烈高昂的奋斗精神,努力在今天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957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