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地方方言在时代的洪流中逐渐衰落,慢慢被人遗忘在了一隅。然而方言俨然是不可缺失的,那充满温情的乡音无论何时都是人们彼此联结的精神依托和情感共鸣。为此,2022年7月18日到7月31日,苏州大学文学院·唐文治书院“留得住的乡音”实践团队针对扬州、淮安两地方言的传承与推广进行实践调研,旨在通过此次实践探寻扬州、淮安两地的方言之美,并为其传承与推广寻找新思路。本次实践活动依托考察调研与推广实践两大线索展开,围绕扬淮两地方言开展了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线下推广和线上推广等诸多活动。
窥现状:调查走访觅实情
为详细了解淮扬两地居民的方言认知特征,团队成员首先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围绕“方言能力”“方言使用”“方言态度”“方言推广”四个层面,对两地居民的方言情况进行了考察,并就年龄差异、城乡差异在方言问题上的体现进行重点分析。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团队完成了两份质量较高的问卷。最终淮安片区回收问卷约500份,扬州片区回收问卷约200份。充足的样本数量使数据统计的客观性有了保障。在分析问卷的过程中,由于专业知识的局限性,问卷统计的评价体系构建面临极大的困难。因此,团队成员借用新媒体平台,查询关于量化评估体系等专业知识,最终完成对扬州、淮安两地居民对方言掌握能力的评估。
在利用互联网发布调查问卷的同时,淮安地区的成员们还利用方言小课堂的活动机会,对参与2022年洪泽区总工会职工子女暑托班的孩子们展开实地调研。团队成员采用访谈与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孩子们的方言能力和方言态度进行考察。成员们发现,在参与调查的七名孩子中,具备一定方言能力的只有三名。剩余的孩子中不乏对方言概念模糊、对方言抱有偏见的情况。不少孩子将方言视为“土话”,甚至对学习方言持有轻微的排斥态度。这令团队成员们十分忧心,也使她们直观地意识到本次实践的现实意义。
寻思路:专家访谈探乡音
方言艺术是方言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为进一步探索方言的传承现状及推广思路,实践团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对两位方言艺术领域专家,来自扬州市曲艺研究所的于海老师和来自宝应县淮剧团的杨杨老师,分别进行了访谈。访谈聚焦扬州评话、淮剧等方言艺术在当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为新时期如何更好地传承与推广方言文化寻求专家建议。
如今,随着评话的观众群体逐渐趋于老龄化,如何“在孩子们心中根植我们的方言文化”成为了于海老师一直思考的问题。他提出:“可以利用学校的校园广播系统,在课间休息时播放一些扬州评话经典的小段子、弹词、清曲、扬剧等,讲述一些名人故事、励志故事。这既是对方言文化的保护,也是对于孩子德育和美育各方面的一种提升。利用我们最本真的方言对孩子们进行熏陶,润物细无声。”
与于海老师不谋而合,杨杨老师同样在访谈中提到了校园媒介在方言推广中的作用。杨杨老师指出,淮剧想要推广,不仅要重视对淮剧艺术人员的培养,更要重视对淮剧观众的培养。他说:“我的很多同仁们都在做一些尝试,如在小学开设淮剧培训班,希望这一代年轻人从小就能懂得淮剧,然后逐渐地适应淮剧、喜欢淮剧。”
通过此次与两位方言艺术专家的访谈交流,团队成员们都受益匪浅,她们从访谈中汲取经验,积极为接下来的推广实践做准备。
进社区:方言课堂助成长
为进一步探寻方言推广思路,实践团来到淮安市洪泽区润万家活动中心,给参与2022年洪泽区总工会职工子女暑托班的孩子们带来了一节丰富多彩的方言小课堂。“小课堂”充分考虑孩子们的认知特征,从方言保护的必要性、方言保护措施和洪泽方言中的特色词汇等方面展开。其间还穿插了多个游戏互动环节,旨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孩子们感受家乡方言魅力、巩固方言学习成果。
团队成员向孩子们介绍,方言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有着普通话无法替代的独特价值。此外,团队成员还为大家讲解了一些生活中常见词汇的读音用法。孩子们认真听讲,积极跟读,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活动中,成员们精心设计的游戏互动环节更是将课堂气氛一次又一次地推向高潮。实践团将方言知识与游戏相结合,设计了一系列如快问快答、击鼓传花、萝卜蹲等游戏。实践团鼓励孩子们在游戏环节中运用方言,希望他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切实地感受到方言的独特乐趣,巩固方言学习成果,日后在生活中能够真正地运用它们。
最后,实践团向孩子们赠送了学习物品,鼓励大家好好学习,为方言的传承与推广做贡献。活动在欢声笑语中落下帷幕。临走时,成员们给孩子们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孩子们依依不舍地向实践团拥抱道别。
十四天的实践中,团队成员扎实筑梦,踏实干事,努力在实践中求是、求真、求知。本次实践也给予了成员们了解扬淮方言的机会,使大家对方言保护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实践中展现新时代学子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327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