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民间传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承主体未受重视,脱离传统根基
安徽花鼓灯传承的主体是人,离开了这个主体也就失去了核心。据了解,现存民间传承花鼓灯文化的老艺人生存状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老龄化、贫困化严重。笔者实地考察了安徽省民间艺术之乡—颍上县鲁口镇,得知具备传承能力的老艺人已所剩无几,大多年事已高但仍在艰苦坚守着这门艺术。当地人形容他们为颍上花鼓灯的“最后一口气”,展现出传承主体现状的严峻和窘迫状况,可见政策未得到落实,老艺人没有获得实质性的资助。对比其他两处(怀远、凤台)花鼓灯分布地,颍上花鼓灯的艺术保护和传承工作做的相对薄弱,主要体现在对民间传承主体的不重视。令人不解的是成立的“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很少向当地老艺人学习,开展的课程不是由传承人授课,而是外地老师代课。颍上花鼓灯有自身的独特之处,由于地域文化差异,导致发展演变的花鼓灯各具特色,这门艺术需要得到保护。现在花鼓灯拥有的艺术价值正是老一辈艺人扎根田间地头,从生活中提炼的艺术精华。倘若丢失了最传统的东西,这意味着与传承工作的目的相悖,这种对民间传承主体的忽略,脱离其传统根源的现象显然不利于花鼓灯发展,加大对传承主体的重视度已迫在眉睫。
(二)传承内容不全面,缺乏整体性
1.服饰道具
安徽花鼓灯是由歌、舞、乐、戏共同组成的一种艺术形式,花鼓灯班子的艺术人员构成一般有锣鼓队、演员、灯头、灯混子等。不光舞蹈角色繁多,分工细致,舞蹈服饰道具的制作也有所讲究,不仅展现了花鼓灯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而且对花鼓灯人物形象的塑造、角色的性格特征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颍上花鼓灯的服饰装扮更加严格的遵循传统程式,有其独特之处。就“兰花”来说,演员头上带有侃球,“鼓架子”的衣服领口、下摆、盘扣更贴近宋代中原农民的服装,而这些服饰道具的制作工艺正在逐渐失传。
2.乐器演奏
音乐是花鼓灯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的锣鼓演奏更是别具一格,且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例如,锣鼓作为花鼓灯的主要伴奏乐器,包括花鼓、大锣、小锣、大钗等。整场花鼓灯的表演中锣鼓伴奏贯穿始终,是花鼓灯整个体系的灵魂。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在老一代村民心中“锣鼓声”已成为一种信号,在他们那个年代,锣鼓声一敲响就意味着“玩灯”的开始,像一种特有的精神力量积淀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与现在大都使用的电子录音版的音乐伴奏相比,锣鼓班子的老艺人们现场演奏锣鼓,对于花鼓灯现场人员情绪的带动以及演出氛围的呈现有着明显不同的效果。长期以来,传承和保护工作偏向注重舞蹈这一主体成分,忽视了整体性发展,现在花鼓灯表演因多采用播放音乐伴奏,现场演奏的锣鼓班子逐渐被替代,传统的乐器演奏人员好像已不被需要,掌握这项技能的人也日渐缩减。颍上县现存完整的锣鼓班仅有四支,即将面临后继无人的现象。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75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