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可爱又懂事、温暖又真诚,透过这些孩子们的眼睛,我看到了自己身上那些被长久忽略、尘封心底的珍贵特质。”当回忆起支教时的点点滴滴,小学高年级班的班主任蔡依婷这样感慨道。
7月18日至8月5日,从杭州师范大学到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高武村,杭州师范大学“百城石榴红”少数民族就业与成长服务小分队所属支教小分队远赴千里之约,在高武村开展了一年一度的暑期支教活动,与高武村的苗家孩子一起点亮星辰大海,结下深厚情谊。
支教促发展,日夕观念转
大山深处的星光点点,闪烁着,如万家灯火,照亮夜空,仿若是高武的孩子们点亮了这片土地的新希望。“百城石榴红”支教团队的汪洋在他的实践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由衷希望能在这些学生心中撒下一片希望的种子,哪怕只有一粒开了花,那也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在汪洋的一节历史课上,他以学生们最喜欢的游戏历史人物入手,为孩子们讲述贵州的地理沿革、家国情怀。与往常的躁动不同,整堂课中孩子们意外地专注如一。“或许他们并不了解何为历史,但当我讲到‘贵州为何叫贵州’‘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时,我都从他们的目光里、从他们喊出的“我们是最厉害的!”里,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信念感。”汪洋分享道。
在“百城石榴红”的支教课堂上,像这样有趣而不乏深度的课堂不是个例。为了深入挖掘高武孩子们身上未被发现的潜能,促进高武学生全方位素养的提升,团队老师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分别开设富有特色的戏剧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音乐课、劳动教育课等,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开拓他们的视野,更明白未来人生心之所向。
在为孩子们引路的同时,支教老师们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
对于支教老师蔡依婷而言,她用18天的时间适应了班主任这个全新的角色,从面对闹腾的孩子们手足无措,到逐渐变得“唠叨、控制不住地管这管那”,俨然有了师长模样。“想想生活真是奇妙,我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里变了个模样。”她感慨道。
支教老师金倩苑也有同样的感受。对她而言,和孩子们的相遇照亮了彼此,让她获得了对生活新的认知:“在他们的身上,我感受到生活的快乐是球场上肆意挥洒的汗水,不顾骄阳;生活的满足是鸡蛋和咸菜引发的食欲大动,不计较食物精致与否。”高武村孩子身上,有着一股生命的韧劲,他们质朴而旺盛的生命力为长期生活在城市的支教团队成员们带来向内审视、反省反思的力量。
牵手度佳节,家访递真情
“望着孩子们热情洋溢的笑脸,我们的脸上也不禁浮现笑意。这是心与心的碰撞,是爱与爱的交融。”“百城石榴红”支教团队的马扬在支教日记中这样写道。在支教中,支教老师和孩子们携手同行、共度佳节,相伴情意长。
在“苗族的七夕节”——新米节这天,支教老师们受邀与村民们共庆佳节,与身着民族服装的孩子们一同进行独具特色的荡秋千活动。秋千安好后,在孩子们的邀请下,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站上秋千。周凡力就是被邀请的老师之一,在孩子的簇拥下,她紧紧地攥住秋千绳,在长辈们的帮助下将秋千荡起,把欢声笑语撒向天空。望着孩子们随着秋千上下起伏的快乐身影,支教老师金倩苑不禁感慨:“看着这群孩子,我年少时的回忆仿佛被重新照亮。我也被他们所照亮了。”
在放学后送学前班的小朋友们回家的路上,孩子和老师心手相连、携手同行,进一步拉近了师生关系。周凡力是学前A班的班主任,于她而言,和小朋友相处的这些时光是无忧无虑的。“一路上我陪着孩子们又跑又跳,躲着太阳、从这块阴影跑到另一块,无论再热也不愿意放开我的手,就这样紧紧的拽着、笑着。”她在支教日记中写道。
在利用周末、节庆假期开展入户家访的过程中,支教老师们深入地了解学生们的家庭状况、学习情况,更了解到同学们的身上存在许多的难题,思考教育和支教对他们而言的意义所在。
支教老师陈思羽、蔡欣妤、吴悠然先后走访了两户人家,其中在小学女生石凤英家中的访谈让她们心中五味杂陈。“长期生活在闭塞、艰苦的环境中,她对自己的未来是迷茫的。这让我很无奈也很心酸。”支教老师蔡欣妤感慨道。临走前,支教老师陈思羽拉着凤英的手,反复叮嘱女孩要认真学习,不要轻易放弃读书这条路。“我希望我们的支教和家访能够对她有所启发,也希望我们团队后续的一对一结对等帮扶活动能帮她走得更远。”支教老师吴悠然表示。
汇演收硕果,离别诉衷肠
在长达一周的彩排过程中,节目单的内容不断地充实,孩子们对节目的熟悉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刚开始准备节目的时候,孩子们对曲目、所对应的动作还有站位都感到很陌生,但排练到最后,已经能熟练地走完一整个流程了。”小高班的班主任蔡依婷这样夸奖道。
为了最大可能地激发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及表现能力,老师们定下了多种多样的节目种类,并在征询孩子们的意愿的前提下挑选对应的演出内容,为文艺汇演的顺利举办做下了充足的前期准备。正值苗族特色节日“新米节”之际,在浓烈的节庆氛围中,孩子们穿上了节日时才穿戴的民族服饰,精心打扮,来到了演出现场,井然有序地候场、表演。
晚上六点半,文艺汇演拉开序幕。一首《少年中国说》唱出了高武少年们心中的信仰与力量,一曲《遇见》诉说了这场值得怀念的相遇,琵琶歌舞《茉莉花》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合唱《阳光总在风雨后》表达了心底坚定的信念以及对未来的追求向往……孩子们稚嫩的童声于高武上空久久回响,心底真切的情谊将随光阴流逝愈加绵长。“从刚开始帮孩子们排练节目时的无从下手,到最后文艺汇演时的完美呈现,我感觉到孩子们肉眼可见的进步,我也从中收获许多。”学前B班的班主任马扬感慨道。
在汇演的最后,所有支教老师上台用着还不是很熟悉的苗语为大家带来《苗山情》的演唱,伴随孩子们的一拥而上,大家在这场师生大合唱中一同体悟到了这首歌曲中所倾诉的苗山情谊。在临行前,孩子争相为老师们挂上自己家中手工制作的红鸡蛋,为老师们戴上沉甸甸的祝福与不舍。
离别是为了更好地相逢,有一种信念让我们双向奔赴,跨越山海、共同奋斗。18天短暂支教生活,18天深刻的记忆,支教老师和高武孩子在对方的生命中探寻所未曾触及过的新天地,在不断的磨合中摸索出契合与共振。“也许我们对于高武孩子来说就像他们人生中的流星一样。流星虽然短暂,但我们能给他们带来希望、照亮他们前进的方向。”支教老师苏李依说。
“我们和高武村有一个‘十年之约’,但这个十年不是一个终结,而是另一个起点。”杭师大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钱珊说。五年前,杭师大人文学院派出第一支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远赴黔东南,与高武村缔结支教“十年之约”;五年后,杭师大“百城石榴红”支教团队将继续思索乡村,让支教的公益火炬传递不息,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常盛。
据悉,杭师大“百城石榴红”少数民族就业与成长服务应小分队所属支教团队将在后期的收尾总结工作中统计结对意向,与高武村的学生们开展线上一对一师生结对帮扶活动,给予他们长期、深入的帮助,接续这份互相照亮的光明。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96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