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推家乡特色文化宣传,丰富弘扬符合时代发展并且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维周之翰”文化传承实践团成员刘晓艺在2022年8月7日来到了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公平面馆,品味独特风味,传承非遗文化。
2015年,“蓬莱小面制作技艺”被列为山东省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理念,在品味蓬莱小面的时候,需“一挑、二看、三品汤”,即挑起看面的韧性,色泽黄里透白,再品汤的鲜香味美。带着这份理念,团队成员来到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公平面馆,采访师傅制作技巧,品味非遗美食,深入了解蓬莱小面的特色与独特之处。
深入了解小面历史,品味其独特之处
一大早,实践团成员便来到蓬莱公平面馆。进入面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熙熙攘攘的食客与师傅在面板前忙碌的身影。师傅趁着开卤的时间,向成员介绍了蓬莱小面的渊源历史。师傅指着墙上的贴画,对实践队员讲述了一则蓬莱小面在民间的流传故事:“在民国时期,传人衣福堂制作的蓬莱小面遐迩闻名。因其用料和做工极其考究,故供应量不大,每晨仅售百碗,但远近闻名,常有外地客商因吃不上衣福堂小面而引为憾事”。在感叹历史悠久的同时,实践团成员也对蓬莱小面充满了好奇,究竟是怎样的一碗面才能让人因为没有品尝到而感到遗憾呢?
亲身实践,体验“摔面”技艺
这家面馆的生意十分火爆,实践团成员便借机在一旁仔细观摩师傅制作小面的手法与过程。师傅穿着白色的厨师服,手中的面团在他的手中被无数次抻开。不久,面团便由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团子变成了一根根身材纤细的白面“美人”。面条随着师傅的节奏起起落落,不时“啪”地一声打在面板上,发出清脆的响声。看着这门“摔面”技艺,实践队员顿感妙趣横生,不禁跃跃欲试。她便在一旁“偷师”,模仿着师傅抻面的动作。
待到上午10点左右,面馆的生意才稍有停歇。成员终于等来了机会,便提出想亲身去体验一下这门技艺,师傅欣然答应。因为是新手的缘故,师傅便给了一个小一点的面团。面团小,质量轻,对于新手来说也就更容易操作。在做完消毒清洁工作后,实践团成员在师傅的建议下戴上了一次性的手套,之后她便“照着葫芦画瓢”,模仿着师傅的样子进行“摔面”。成员在师傅的指导下,将手中的面团抻开,对折,再抻开,再对折,一直重复着这样的过程。
“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摔面”过程,其中也是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面条出现了断裂以及粗细不均匀的情况。看起来格外简单,但是在实际进行操作的时候,队员才深刻地体悟到为什么说“摔面”是一门技艺,里面包含着很多技巧和方法。抻面所需手劲也比较大,在“摔面”过程结束后,实践队员的手中已经出了薄汗。
验收成果,品尝小面美味
最终师傅为实践队员端上了一碗热腾腾的地地道道的蓬莱小面,细如发丝,爽滑筋道,其香气浓郁,更是随着热气往鼻腔深处钻去,这不禁引得实践队员食指大动。拿起筷子,挑起如发丝一般细的面条,裹挟着鲜香四溢的汤汁,在味蕾处厮磨,叫人回味无穷。面馆老板看到食客享受的神情,不禁淡然一笑,似是自己的辛劳成果得到了赞许的成就感。
品尝百味,总有一种食物能勾起人的情思。在面馆中放眼望去,有一家人围坐一桌,欢欢笑笑,品味着蓬莱小面的独特风味;有打工人,早起吃面,匆匆忙忙地赶着工作的末班车。人们都在等待一碗热乎乎的小面,与其他在早上刚刚开张的店铺相比,店内忙碌的身影以及座无虚席的大堂拉开了蓬莱人美好一天开始的帷幕。
通过与蓬莱小面的近距离接触,在感慨其制作精细、味道鲜美的同时,实践队员也深深体会到制作者对人间烟火的热爱以及对用心做出一碗好面的严谨和追求。一碗碗蓬莱小面凝聚着制作者的匠心和蓬莱人代代传承的智慧,实践队员也期望通过采访与学习,传承非遗光芒。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105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