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着8个人的大巴车缓缓驶过,窗外府河镇波光粼粼的水库悄悄向后隐去,那是8月3日,我们为期12天的暑期社会实践结束了。微风轻掠,微微搅动着湖水,也将我的思绪拉到与府河相处的点点滴滴。
初遇府河是在来到这里的第一天,毒辣辣的太阳已经烤了忙里忙外的我们半天了,在又爬上一个可以称得上陡的坡后,一片绿意尽收眼底——蜿蜒的府河在目光所及的最远处盘旋,层层叠叠的庄稼绕河而上,混杂着玉米、稻田、蔬菜,一直延伸到我们脚下,于骆家河居委会门口的小路破口而出,像喷涌前来的欢迎。说实话,前几个小时我们的足迹都是这个小镇的外延,即使知道这里并不是传统印象中的小乡下,但密集喧闹的人群、设施齐全的大型超市依旧让我怀疑这里是否是个乡村,直到这一大片绿意赫然在目才让我感受到一丝安心,仿佛是钢筋混凝土身体中跳动的绿色心脏,被珍视在最中央。
上课的地点在居委会小楼的三层,从那里的走廊里一眼就可以远眺到清澈的府河。有一次实践队队员董娟给孩子们上《孤勇者》的歌唱课时,我正趴在窗旁欣赏流动的碧色,彼时府河旁正有两位头戴草帽的农妇挑担在自家田地上忙活,稚嫩又不乏力量的合唱声结合恬静的田野画卷有一种不可名状的震撼感。看着看着思绪就像拉成一条可视的线,一端连着这头,一端牵着千百年前的古老中国。也许是忙时荷锄耕田,闲来枕地读书的五柳先生式悠闲;也许是孩童学堂勤勉读书,父母田中辛劳耕耘的代代相承。所谓传承似乎不过如此,有一方田种、有一卷书读,历经几千年绵延至今仍清晰可观。
图为美丽中国课上我带孩子们认识中国地图。
我向来喜欢乡村的烟火气,若有大自然馈赠的小山小水便更好,非但不会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独立,反而能把这种烟火气推向顶峰。下午天将黑不黑时府河周围的人开始多了起来,我们实践队这几个人喜欢散步至此,近距离观看府河的景色。沙痕傍墟落,风色入牛羊。这句小诗形容这里再适合不过。忙碌了一天的居民也来到府河边踩水休息,我下河淌水的时候甚至看到了我们暑期托管班上的孩子孔梦源,他光着脚举着一个超酷的大水枪向我招手:“老师老师!你看我!”没记错的话他是个留守儿童,父母都在武汉市工作,家里只有爷爷奶奶在照顾他。走神的时候小朋友已经啪哒哒跑到我跟前了,把大水枪递到我面前咧着嘴说老师你要不要玩一下。我笑着谢谢他,跟他说来水里玩要注意安全,他伸手指了指岸边的爷爷奶奶,示意我是有家长陪同的。我看着他狡黠的眼睛,不自觉笑意更深——一方的水土养不养人,从小朋友的脸上就能看出来,我觉得府河做到了。
天接着黑下去,这里的人就更多了,显然也非常适合我们实践队调研任务的开展。这里有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有在桥边开直播唱歌的哥哥姐姐、有开着冰粉小摊的叔叔阿姨······这里的人热情善良,非常多的人愿意帮我们填写问卷。记得有一次我还在卖冰粉的小摊子旁“抓”到一位当地的乡村教师,我们顺理成章攀谈了起来,她说她每天都来这里吃一碗冰粉、坐在这里吹风,从她口中我们了解到当地留守儿童占比非常大,但她班上的孩子都很可爱活泼。我看着入夜仍热闹的桥头,觉得这倒也非常合理。
图为我帮助当地孩子完成调研问卷。
调研结束我们一行人排排站在府河桥上吹晚风,其实这里晚上依旧有些潮热,但河风轻柔温和、延续不断,那个时候才真的明白为什么这里晚上会有这么多人赶来闲坐。惬意的晚风下,我在想我该怎么定义这次的实践。支教?可我并不觉得是我们“支教”了这群孩子,相反,这里环境优美、居民淳朴、孩子乐观,更像是他们拓展了我们的视野,看到了乡村更美好更多样的发展。
我还记得那天我们实践活动全部结束的傍晚,8个人沐浴在燃烧的霞光里,途径喧闹烟火气的街市时,孔梦源小朋友的电话打了过来。我跟他说府河的景色很美,他问我:“小涵姐姐,你喜欢这里吗?”
“当然喜欢啦。”
“那你以后还会来府河吗?”
“会的。一定会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123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