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晋中7月17日电(通讯员 张博玲)为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敦促曲园学子增强文化自信,牢记青春使命,在非遗学习中感悟工匠精神,努力提高个人社会实践能力,曲阜师范大学工学院匠心筑遗调研团于2022年7月1日到17日,开展参观面塑非遗实践活动,寻访非遗足迹,在亲身实践中探索非遗产品的发展,在继承中不断推动非遗产品的创新。
寻访莱芜面塑,品读人物故事
在实践队参观莱芜面塑的过程中,刘家面塑非遗传承人刘杰先生向实践队员介绍了面塑的相关知识。实践队员了解到,刘家面塑选用面粉、糯米粉等为原料,采用秘制的防腐剂、特制防裂油进行调和蒸制,通过捏、搓、揉、点、挑、刻、画、塑等手法,制作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
实践队员参观了刘杰大师被评为“山东省最具代表性非遗文化产品”的作品《一鼓作气》,该作品以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与鲁国的长勺之战为背景,经过对人物外貌、神态的细心塑造,对色彩的精心搭配和对布局的认真揣度,最终创作出远看色彩缤纷绚丽、近看人物神态各异的面塑作品。
在参观时,刘杰先生重点向实践队员介绍了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而创作的作品。作品中红色标语“永远跟党走”格外醒目,有112名千姿百态的人,他们身上穿着不同民族的服饰,相聚在一起,共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刘杰先生同时表示要“一心心向党,永远跟党走”。
图为实践队员在观赏刘杰先生为庆祝建党百年而创作的作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媛 供图
参观古城非遗,体验活字印刷
在寻访过程中,实践队员走进山西省晋中市的一座古城——榆次老城,感受古老城墙中的非遗魅力。在“遇见非遗”文化厅中,非遗讲解员姜欣颖女士向实践队员详细介绍了活字印刷术的原理和流程。实践队员了解到,活字印刷有刷水、刷墨、铺纸、拓印、检查、揭起等六个步骤,需要先制作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接着按照稿件将单字挑选出来,整齐排列在字盘中,检查排字正确后,进行刷墨印制,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姜欣颖女士向实践队员讲述了活字印刷的历史: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唐朝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在宋仁宗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活字印刷术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值得尊敬和铭记。
实践队员参观了现场陈列的阳文反文字模,体会到“小”字模中蕴含的“大”力量。通俗地讲,“阳文”就是凸出来的文字,用阳文进行印刷更为省墨,“反文” 则是正确汉字的镜面形式,这种印刷方式不仅保证印刷出的字准确,也大大节约了多次印刷的时间,提高了印刷效率。
实践队员体验了活字印刷的过程,在行刷墨步骤时,姜欣颖女士讲解了这一过程需要特别注意的细节。首先要尽量保持墨均匀刷到每一处,眼神要准、动作要稳、下手要轻,保证凸出部分全面受墨,凹陷部分不要沾墨,这样才能保证印刷出的字清晰美观。实践队员了解到,拓印时要保持字模和纸不动,让滚筒在纸上来回滚动,墨逐渐渗透纸张,在纸张背面显现出淡淡的印记。此时应观察印记清晰程度是否相同,当墨在纸张上的印记均匀、渗透程度相同时,再缓慢揭起纸张。
图为讲解员姜欣颖女士在为实践队员展示阳文反文字模。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博玲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在学习活字印刷的步骤。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博玲 供图
在古城中,实践队员品尝非遗美食“漏鱼儿”,看山药粉“蜕变”成晶莹剔透的“鱼儿”,让“鱼儿”入口,拥非遗入怀,多方位体验非遗魅力,感受文化中国。
回顾与展望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体会到非遗的魅力所在,感受到文化中国的大气磅礴。青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通过对非遗足迹的探寻,实践队员更加坚信新时代青年将会为祖国创造新成就、做出新贡献。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144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