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教育偏落后地区的青少年们提升科学素质、提高科学素养、清晰人生发展方向、形成正确三观,2022年8月5日至8月11日,北京科技大学SPQ逐源求理科普实践团前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汪营镇第二小学开展以“融合科学与哲理”为主题的科普实践活动。通过词语科普、定律讲解、实验演示、哲理感悟等形式,该实践团立足于当地的教育水平进行科普,为当地的乡村振兴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实践开始,困难重重
第一个困难是时间不足。2022年8月5日,作为实践第一天,实践团中线下实践的成员需在清晨6点早早起床,准备当天需要的实验材料,接着乘坐城乡巴士在9点前赶到科普实践地点。在活动结束后,实践团成员须做好当天的活动总结以及宣传任务,经常工作到深夜。时间不足导致任务的积压是实践团面临的重要问题。
第二个困难是活动纪律。在实践开始之初,实践团成员便已商讨过如何维持活动纪律的问题。当地学校的张老师曾告诉实践团成员:“小学生比较难管,你们需要计划好科普内容以及科普形式。”但实际情况仍然超出了实践团成员的预想。活动纪律将直接影响到科普效果,从而影响实践团助力乡村振兴的结果。
第三个困难是科普内容。由于实践团中大部分成员仍然是线上实践,无法与当地的学生们进行见面联系,与学生们互动困难,所以科普内容难免单一单调,且学生们提不起兴趣。因此,科普内容深奥、呆板成为实践团亟需解决的问题。
第四个困难是疫情影响。由于大多数实践团成员选择线上实践,在自己家乡地通过线上连线的方式向同学们进行科普活动,分布范围广。又由于近期全国疫情形式复杂,疫情风险增加,不利于实践的开展。在8月11日,一位实践团成员因为特殊原因成为密切接触者,整个实践计划的推进受到阻碍。
拨开云雾,解决问题
针对时间问题,实践团在实践的第二天便做出了调整,在原来六组的情况下再一次进行了任务的细化。宣传组的成员分别负责一个板块的宣传任务,策划组的成员分别负责策划以及实践记录这两项工作,其他组的成员也在优化工作。各组成员进行工作改进,提高工作效率,成功地解决了时间不足的问题。同时由于工作的优化,计划也更加容易进行,整个科普实践得以稳步前进。
针对纪律问题,队长仔细观察了活动过程中各位同学的表现,并多次与成员商讨,最终提出三个解决方案:引导思考、亲自实验、以及奖品激励。在“制作简易过滤装置”的科普活动中,队长为学生们分发实验材料,让大家亲手试一试科学实验,体验科学的奥秘。同时,在这制作过程中,队长还会向小朋友们提一些小问题,有助于它们思考问题,探索哲理。而且,实践团在之后的活动还举办了纸飞机大赛,让小朋友们利用自身所学制作直飞机,然后进行评比,根据优异颁发奖品。
针对内容问题,在每一次科普活动前,队长都会先叮嘱实践团成员将课备好。但由于一开始科普内容较深,不易理解,再加之线上无法动手实验,导致小朋友们无法提起兴趣。对此队长也专门召开会议,和实践团队员探讨科普的方式,最终决定线上科普、线下实验的方式。由于亲自实验,小朋友们的积极性很快就会被调动起来,也更加主动地去了解实验,去了解科普。此外,为了让小朋友们对科普内容的印象加深,实践团在科普中渐渐增加了提问的次数。提问可以有效地将小朋友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问题,并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理解,去提出自己的疑惑,去说出自己的想法。在提问的方式下,小朋友们也渐渐学会举一反三,学会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针对疫情问题,由于疫情复杂,队长再次强调成员实践时要注意自身防护,避免感染。对于实践推进阻碍问题,实践团全体成员进行商讨,决定将任务再次重新分配,来稳步完成科普的相关计划。
这七天的线下实践,使得实践团成员更加坚定地认为乡村振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许多人不断地努力,不断地积累。同时,通过线下实践,各位成员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纷纷表示会在之后八天的线上实践中改进科普方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185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