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青年携手擎画乡村振兴蓝图:
闽院学子走进福建橙翔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近年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合作发展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案例,为了更好探索海峡两岸(闽台)乡村融合发展新路,8月5日闽江学院两岸乡振暑假社会实践队前往福建橙翔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调研。公司总经理、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台籍执行秘书长曾芝颖热情接待了实践队师生。
一、走进设计团队
据了解,曾芝颖秘书长来自中国台湾台北,兼任台湾中华教科文创新发展协会理事长、牵头成立省青建协台湾专委会办事处,是第十九届“福建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的获得者,2021年还获评福建省“101台湾青年创业扶持计划”暨福建省台湾青年“创业之星”。然而,2016年只身从台北来到福州发展创业的曾老师,在2016-2018年这初始的两年里,虽然也去了很多地方,却没有机会承担和开展相关项目。直到2018年参加了第六届海峡青年节的美丽乡村设计大赛,才有机会留在福州,应邀参与了闽清县梅城印记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开启了她在福建的乡建乡创之路。
访谈中,曾老师深有感触提到,台湾团队初到大陆要独立开展项目并顺利落地是十分困难的,“先就业后创业”或“与在地青年合作”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但在近年来福建省陆续出台多项相关政策措施的背景下,特别是搭建了两岸乡建乡创交流的平台,使台湾团队每一个努力工作的专业人员都有一个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包括建筑师、文创设计师等。因此,在这样的经历和逻辑下,台湾团队和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之间慢慢探索、总结出了一个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CID模式(C:connect连接,引进来;I:integrate融合,留下来;D:duplicate复制,走出去)。
进一步分析,CID模式可以简单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引进来”阶段:举办项目对接会,或通过展示、路演、宣传及workshop共创等形式,加速大陆项目与台湾团队对接,引进大批从事设计、施工或运营管理的台湾团队(或个人);二是“留下来”阶段:在合适地市设立海峡建筑师家园,通过建立项目库、企业库、人才库,补短板、结对子,进而开展全过程陪护、跟踪项目,以此帮助台湾团队落地生根;三是“走出去”阶段:主要是成立乡建乡创专门研究及综合服务团队,以期巩固和扩大台湾团队的优势与潜力,进而走出福建(或项目所在地),去到大陆其他省市区继续开展新的项目(或领域)。
二、分享工作成果
曾芝颖老师自豪地向两岸乡振实践队师生介绍了她和她的设计团队参与闽台乡建乡创工作的两个代表性项目。首先是闽清县梅城印记特色历史文化街区项目,这也是曾老师承担的第一个项目。她全身心投入项目服务,先后带领8名台湾青年在当地安营扎寨,负责项目的纪录片拍摄、街区场景设计、开街活动策划、文创产品设计等工作。此间,曾老师每个月有两周时间住在闽清,持续挖掘文化故事、采访非遗传承人、拍摄纪录片。对此,曾老师若有所思提到,台湾团队开展乡建乡创项目时首先要突破的就是人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每个村的村情不一样,加上并不了解外来团队的作用,因此需要花很多时间与当地村民积极沟通交流、将心比心,与村民调解和处好关系。
曾老师分享的第二个项目位于闽清县的雄江镇。这次她和大陆合作伙伴一起开了一家名为“橄榄湖”的民宿,目前有两栋楼,分别是:橄榄湖小院、橄榄湖大院。曾老师补充说到,他们希望通过民宿这个载体,盘活乡村更多的资源,尤其是活化当地的文化氛围,帮村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也更加认识到当前大陆青年应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乡村发展建设浪潮中,互相交流合作,携手共绘乡村发展振兴的蓝图。
三、一起向未来
对于大学生学习成长和参与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及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曾老师也给出了宝贵建议:对世界保持好奇,对生活保持热爱。通过本次社会实践,实践队师生们不仅进一步了解到台湾团队到大陆进行乡建乡创项目交流合作和落地时的困难与优势,还对海峡两岸(闽台)乡建乡创项目的重要性与艰巨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更加意识到当代大学生除了要夯实专业基础,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还要走出校园,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和对生活的热爱,可以通过乡村旅游、看展览等方式,通过不同视角和方法感受并挖掘不同地方的文化精髓,更好地助力乡村发展振兴。
(许若妍)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216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