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否真的了解黄河?7月初的我可能因为羞耻心而难以直面自己的无知。因为作为一名生长在长江沿岸的湖南妹子,我对于黄河完全谈不上了解。但是经过这一次的实践,对于我而言,黄河不再是一个摸上去毫无感觉的平面,而是逐渐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有深度的文化记忆。
万物初始:没有预期的开始
在刚刚定下这个实践主题时,由于此前从未接触过山东省内的黄河文化,所以我选择先简单询问同寝室的两位山东室友。但是我惊讶地发现她们对于黄河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一个非常浅显的层次,同时相较于山东省的黄河景点,她们对于省外的黄河景区表现出更大的兴趣。远方似乎总是使人向往的,人们总是习惯看到远处的事物,却常常忽略身边的东西。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没有任何预期的开始。但是站在完成时的角度,这样的开端也往往意味着果实的醇厚和甜美。
洞察古今:一面柔情,一面无情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不仅是“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的张养浩,中国人的文字、墨迹纵观古今,组成了独属于黄河的文化编码。作为一名文科生,我虽然也知晓历史上黄河几曾改道。但是,实际上黄河山东段从1885年才登上历史舞台。现在黄河济南段乃至整个山东省的这一段黄河河道,是1885年黄河大改道强夺大清河入海,又经过之后数次决口,直到黄河河堤修好之后才稳定形成的,也就是说黄河山东段出生的还挺晚的,也可以算得上是晚生晚育了。这部分后来形成的河道也成为了完整版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漕运江南四百万,寄径于山东漕河一线。这足以见得大运河山东段在中国水运事业中的地位,被山东人民亲切地称为“山东的莱茵河”,成为连接苏、浙、沪等发达省市的重要通道。
然而“天下之物莫凶于鸠毒,然而良医囊而藏之,有所用也。”这不仅让德州、临清、聊城等城市直接变成了黄泛区,同时还对城市商业发展造成了影响。资料记载,“运道浅阻,日甚一日……河运遂停。停运之后,河身日渐浅涸,仅东昌(聊城)、临清间有小舟来往,商业大受影响。”尤其是对济宁的影响尤为明显。现在的济宁以三孔出名,但是在经济的发展史上,明清时期的济宁却是享有“江北小苏州”的美誉。而这次改道却是直接使得“漕运三千艘,役夫万二千人,初江淮岁转漕米百万石于京师”彻底成为了历史。后来随着漕运的衰落以及烟台和青岛的开阜通商,整个山东省的交通运输越来越依仗于海运,黄河原有的经济属性也就随之慢慢削弱。
这样算起来,黄河山东段也算得上是:一面柔情,一面无情。
拨茧抽丝:黄河文化何去何从?
主动放弃过去粗放式、直接式的黄河经济发展方式,在守护好文化遗产的前提上,山东省政府也在持续推进黄河各项发展事业,企图以文化为推手,助力黄河山东段沿岸经济发展,构建“一廊一带四区多点”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格局。然则浮生若梦,城市街角的时针被轻易拨快了几格,金属占据了人们的可视视野,海子的“诗和远方”永远停留在了粗糙的纸面上。无论是线上的问卷发放,还是在面对面的交谈了解中,我发现黄河越来越成为一个被互联网简化的集体记忆。壮观、母亲河……这些词似乎足以概括这一条奔腾不息了数万年的河流。世人总说: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在我看来,对于黄河,当代人似乎正逐渐失去自己的判断力。仅有12.25%的人曾亲身实地前往山东黄河景区,这一问卷回收的数据结果充分显示出了当下山东省黄河文化后继无人的困顿局面。
无知取代好奇,冷漠成为了常态。面对“您是否参加过所在地区关于山东黄河治水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的提问,有52.42%的人选择了“否”。可想而知,山东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黄河文化旅游带总体规划》《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等系列规划尚未在群众中显示出突出影响。相对于日渐式微的黄河文化,近代山东大力发展海洋产业,进一步解放了文化生产力,整个山东省的滨海文化则是发展的如火如荼,形成了一系列精品旅游项目,如以青岛、威海、烟台、日照等沿海城市文化为特色的黄金海水浴场等沙滩项目;以潍坊为中心,以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民俗风情为主题的滨海民俗旅游区。
所以当下政府和文化工作者应该努力找好黄河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接榫点,使其顺利完成接轨变道却又不失本色,使得黄河文化真真切切映照在每一个山东人民的心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564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