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从天而降;浩浩汤汤,水润齐鲁。犹如尼罗河之于埃及,两河之于古巴比伦,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原点和根基。黄河的故事悠久,历久弥新。在今天这个崭新的时代,谛听的黄河故事,体悟黑陶的风采,这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应有之义。曲阜师范大学阳和启蛰实践队的成员于7月10日赴山东省齐河县,在当地黑陶文化体验馆进行了参观,感悟和收获颇多。
“入手轻乾是古槐,几声清响彻池台。”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文庙古槐“景观。实践成员观看古槐及碑石。我们的成员了解到,“村民自古有崇槐习俗,取三公宰辅之瑞,祈太平祥和之福。”古槐的枝干遒劲,庄严肃穆,给文庙增添了几分沉重的色彩。
之后,我们的团队成员进入了展馆。进入展馆,我们才终于得以体悟黑陶那“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的形容。无数黑陶个映入眼帘。我们凑前一看,每一个的工艺都如此精巧细致,它并没有彩陶的炫丽多姿,但是那玄妙的黑色,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敦厚、雄浑、大度、深沉。黑陶,不求华丽的装饰,全凭器体自身的黑色取胜,它以通体漆黑、闪闪发亮为最佳,器体略加点缀凹凸旋纹或镂孔,体现了原始艺术的粗犷与质朴,抹去人工雕琢痕迹,更加浓厚庄重。经展馆人介绍,齐河黑陶文化产业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刘浩老先生发扬光大,到今天业内已形成了“中国黑陶看山东,山东黑陶看齐河”的共识。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黑陶的美是人工和自然的融合淬炼。据馆内记载,黑陶采用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胶土,以独特的古老工艺烧制而成,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黑陶表面所呈现纯净的黑色,是出窑后浑然天成的,不再做任何处理。
图为阳和启蛰实践队的队员在了解有关陶器方面的知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业旺 供图
在黑陶工艺操作间中,我们实践队的队员亲身体验了做黑陶的过程和复杂的技艺,制坯的过程中必须控制力度使其受力均匀,因为要达到一个薄度,所以要进行修坯,但易修透、报废,即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将黑陶的厚度修到几毫米,达到“薄如纸”的程度,如此极限的精度,是源自于一丝不苟的精神,源自于对品质细节的完美把控,源自于对复刻技艺的极致追求和精益求精。我们不禁为这种“工匠精神”所折服。每完成一件黑陶器,都要经历如此繁杂的工序,一件件黑中透莹、望之如金的陶器中包含了多少制陶人的汗水,看那流畅的线条,精致的制作,优美的造型,紧凑又和谐的图案布满瓶身,荷花、鲤鱼……制陶人将代表民间美好寓意的事物都倾注在作品中去。这都体现了工匠们倾注的黄河文化精神。他们的得心应手、技术精湛,正是那无数次失败和每一次的咬牙坚持,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领悟、理解和热爱,是秉承工艺至上的理念和对精端艺术的坚守。一位制陶人说:“要是真想把黑陶做好,就必须把它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品来对待,富有文化底蕴和内涵。”也正是这种韧劲和情感,才能使黄河文化所孕育出的黑陶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经久不断。
现如今,齐河县的黑陶制作已不仅仅是谋生的手艺,更是黄河文化形象的闪亮招牌。中华民族以其特有的制陶技术和传统思想,显示着自己的风貌,使黑陶不断传承不断发展,始终坚持的“匠心质造”,使老手艺成为时代“金名片”,让黑陶焕发新活力,实现手造的蝶变。至今,陶艺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体现东方文化的典范,而在制陶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黄河文化仍需青年人不断传承和发扬。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564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