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三下乡活动的最后一天,我们实践团没有把实践地点选的很远,而是选择了我们自己学校和与我们学校建校理念相关的陶行知纪念馆。在队长的带领下来到了最能见证我校发展历史的地方-校史馆。虽然之前对学校有了大概的了解,但也只是在课余时间或者百度百科上匆匆一瞥,对学校发展背景和历史的某些细节还知之甚少,而今天的参观给了我一个重新系统地认识我们自己的学校的良好的机会。
我相信,红色是所有学校校史馆的主打色,刚进入馆内,映入眼帘的是我们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的新校区规划设计图,虽然与现在的实际建设有些出入,但看起来还是那么熟悉,山下是庠园,山腰是智园,山顶是慧园,再往前走,就是垂地的大幅介绍,像一张气势恢宏的国宝级的长画,上面书写着我们学校的历史。学校一路从西南师范大学育才学院到西南大学育才学院,再到2003年的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无论是在师资力量,还是社会影响力,都在记录着学校进步的每一刻,每一个重大转折点。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校园名人墙上看到了很多自己所熟悉的人,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同样也为自己的母校培养人才的实力作了很充分的说明。
参观完校史馆,我内心激动不已,我为自己能在这样的一个学校学习而感到自豪。在这之前,我常常能在网上看到有人贬低民办学校,但我深感感激自己的母校能提供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将尽可能多的资源提供给我们使用。在回顾校史时,几张迎评促建的照片把我带到去年。对我们学校来说,每年的迎评促建都是全校大动员的时候,学校在完善校园环境的同时,我们也在提高学习氛围,争取能够在迎评促建中获得一个优秀的评价,让外界相信我们的实力。一个学校的进步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加倍投资建设,其学生的学习氛围和实力才是最好的推动器。
下午时,我们一行人来到了陶行知纪念馆,第一眼就看到了那句对教育事业最好的总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所有师范生,所有教育者都应该铭记和遵循的话。而我们学校的建校理念,“厚德,笃行,求真,创造”也是以陶行知先生的优秀精神文化为根本。跟着馆长的引领我们继续深入纪念馆,最引人瞩目的是陶行知先生的铜像,据馆长介绍这个雕像是陶行知先生在一次演讲时的深刻写照,并通过铜雕大师雕刻于铜之上。走进里面在纪念馆的墙壁上贴满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从小时候到留学回家,再到创办行知学校,然后到因病逝世。特别是他留学西方的时候,他本可以留下来任教,过舒舒服服的日子,但他心系中国教育事业,义无反顾的回归故里。并花费大量的心血创办了行知学校。而且始终贯彻着自己的信念,把文化带到乡村去。通过一幅幅的画面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行知学校的内涵与意义,不仅让人们关注到了乡村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教育出了一批批人才。联想到我国当今社会乡村教育的发展,不少山村地区的孩子由于缺乏教育一辈子被困于大山,而唯一能够带他们走出困境的只有知识,而知识的载体不仅仅是书本,更是老师的引领。这也更加让我坚定毕业之后深入乡村,为孩子们带去知识的决心。受过良好教育的我们,就是他们生命中的最亮的灯塔。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01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