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每个人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有些人对于这些心理问题后知后觉,抑或是毫无知觉,最终使自己陷入囹圄。正常人如此,弱势群体更是如此。我国的弱势群体由于文化水平、经济水平或身体水平等方面的制约,在出现了心理问题后,无法得到及时发觉、解决或是缓解,最终对其身体、工作乃至生活均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关爱弱势群体、为弱势群体建立一系列合理方便且低门槛的方案举措是需要重点探索研究的。
弱势群体是指社会生产生活中由于群体力量、权力相对较弱,因而在分配、获取社会财富时较少较难的一种社会群体。他们通常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处于较贫困的状态。
心理问题并不等同于生理疾病,其指由人内在精神因素,即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根据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按照程度的不同,将个体心理问题的类型划分为三类:发展性心理问题、适应性心理问题与障碍性心理问题。
我们对“孕妈妈”这一弱势群体做了详实的调查以及分析。孕育有一定风险,自古以来,女性生育便是一人二命过鬼门关;怀孕的女性通常会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而生育之后也会出现“产后抑郁症”。产后抑郁症,英文学名postparturm depression(PPD),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抑郁、悲伤、沮丧、哭泣、易激怒、烦躁,甚至有自杀或杀婴倾向等一系列症状为特征的心理障碍,是产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通常在产后2周出现,病因可能与遗传、心理、分娩、家庭以及社会因素有关。
作为公益志愿者,我们对母亲的辛苦与伟大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也因此对她们更加钦佩与敬重。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081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