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山东大学“艺路同行”百队百场进社区社会实践团队开展六艺主题线上宣讲,覆盖包括山东省济南市七西社区、乐山社区,福建省泉州晋光小学等全国多个年龄层的听众,累计参会人数177人。
本次系列课程以春秋战国传统六艺为线索,宣传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次课程,宣讲团成员与听众一同走进了“君子之术——射”。
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发明了弓箭。礼、乐、射、御、书、数是我国古代“六艺”。中华民族的祖先将射箭视为最佳的文武兼修之术,几千年来一直传递着“射以观德”的信念。先秦时期的五射则体现了这一观念。五射指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即使疾速锐利,射箭之人仍需恪守道德准则,谨守礼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射箭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的见证者,弓箭文化是我国各个民族交往融合而成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弓箭为载体和符号的一种表现,是中国体育文化的重要支流。宣讲团成员以这一话题为线索,引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牛角弓制作技艺。
牛角弓是选取水牛角或岩羊角、牛背筋或牛蹄筋和弹性好的竹木材料,用动物胶等纯天然材料黏贴合成,是蒙古民族在古代战争、狩猎和那达慕上所使用的弓箭,曾是蒙古族男子必备的一门技艺,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记录了蒙古族的文化与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弓箭文化的一个缩影。
传统蒙古族牛角弓需要100多道工序,一个人需要耗费半年至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一张弓,而且只有一种规格。经过当今非遗传承人的改良,传统牛角弓被设计成多种规格,有满足标准射箭比赛使用的,也有拉力偏小些的,适合旅游景区游客体验。通过各种竞赛、活动、旅游业与教育,射箭文化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也让越来越多其它地区的人在交通与信息便利的今天再睹弓箭文化的魅力。
在最后的讨论环节,有一位小朋友提到投壶也与射礼有密切关系,在传承这一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可以通过身边最常见的器具,便可再现与体验“射礼”中的克己复礼、睿智持重的精神内核。
非遗传承,既要得其形,更需传其神。流淌在每一件非遗中的审美与礼俗,是我们炎黄子孙共同的文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20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