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人们曾期待互联网能够成为一个平等进行对话讨论的新型公共空间。曾有学者将如今的网络时代称为“后真相时代”,在“后真相”时代中,常态化的网络暴力已经扩散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语言暴力取代公共说理,情绪表达取代逻辑表达,极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一切都是怎么愈演愈烈的?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温文尔雅的人们会在网络上呈现出凶暴的面孔?为进一步研究舆情事件中网络话语与现实话语情绪化表达的差异,探索“后真相”语境下网络情绪的生成机制以及内在的行为动因与情感动因,致力于净化网络环境和清除网络乱象,山东大学(威海)察言识语调研小组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
美国时间6月24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正式作出判决,推翻了在美国堕胎权问题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罗诉韦德案”,这意味着结束了近50年来对女性堕胎权的宪法保护。这一判决在全世界引起广泛热议。
团队选取了“美国通过反堕胎法案”这一热点舆情事件作为切入口,线上数据组利用爬虫等在微博等平台进行数据抓取,生成关键词云图进行情绪分类。团队成员了解到,针对罗诉韦德案与美国通过反堕胎法案,微博网友的评论绝大多数呈现负面的评价,表明情感的高频词有荒唐、悲剧、可怕、可怜、离谱,关注的矛盾点在于美国的制度问题和人权问题,初步构建起网络情绪化表达特征。线下访谈组通过对青年学生群体、威海日报从业者进行采访开展个案调研,并将线下所得内容与网络话语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两者差异性特征。在针对话题进行陈述时,团队成员发现由于受网络环境影响不同而造成的言语表达差异。就整体而言,参与线上讨论活跃程度较低的受访者在进行观点的陈述时往往援引个人的生活经验或经历,不同于网络舆论中常见的非此即彼的两种极端相互攻讦的情况,在分析问题时较为冷静客观,同时也表示不会有较为明显的情感上的波动。参与活跃程度较高的受访者有明显的被舆论影响的痕迹,在进行表达时有着更鲜明态度倾向,情感上也相对更加尖锐。
通过对此次调研所得内容进行数据整理与个案分析,团队成员充分认识到面对舆情事件的人们在线上与线下两种交流环境下的用语和情绪表达差异,为团队后期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33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