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大学新疆阿克苏地区8月19日电(通讯员:鲁晶晶)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要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鼓励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教育。要发掘新疆兵团农村红色故事,加强对兵团建设的认知,深入了解兵团戍边精神,让更多的人认识新疆建设的红色精神。为此,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戍边小分队在暑假期间开展了“追寻红色印记,传承戍边情怀”为主题的三下乡活动。小队6人通过在第一师第五团实际走访,参观,交流中发现了许多为当地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平凡人”。为了充分了解新疆的建设历程,小队还前往当地农田里向正在田里耕作的农民请教,向见证几十年沧桑巨变的党员了解当地几十年来的建设成效,向内地前来前来援疆几十年之久的党员先锋追忆曾经的艰难困苦。今非昔比,时光荏苒。几十年前,这些边疆的建设者也曾像戍边小队成员一样处于风华正茂的年纪,但他们在时代的指引下选择了默默无闻的建设边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兵团精神的引导下,探索适合新疆发展的特色道路。历经几十年的艰辛奋斗,取得了在全国瞩目的成果。如今,新疆呈现出一片安宁蓬勃的新面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的无私奉献,艰苦卓绝的奋斗,才得以有如此之局面。
在实际的走访中,戍边小分队成员又一次深刻的领悟到了老一辈身上的精神,他们的戍边历程远比想象中的要更艰苦。随着那一句句话语与一帧帧定格的照片描绘,当年的那段亲身建设边疆的党员与军人的记忆得以在小队成员的面前呈现,这片土地曾经有无数人的汗水落下。黄土飘扬下,有着一群人在犁地,一块块碎石抛起落下,一担担泥水倾倒,才有的现在的果林农田。在卖力的吆喝声中,山平了,路通了,水渠也有了……
“我就想为国家做好事,为人民服务”。在小队成员们好奇眼前这位老奶奶当年为何选择不远千里前来援疆时,这是一位88岁的党员给出了她回答。老奶奶激动着描述着刚来时的画面“刚来时一片荒地,我们前来开荒,拿的锄头都挖不动,非常苦。我们五六十个人住在一个大帐篷里,蚊子特别多。”老人描述时不自觉的流下了眼泪。老人用一生坚持着为国家办事的理念,把青春守护着脚下的土地。她是党的坚强拥护者,是用实习行动来响应党号召的行动者,更是人民无私的奉献者。一位八十余岁的老人用自己的行动来诠释什么是兵团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热爱祖国是兵团精神的核心,无私奉献更是每个兵团人具备的品质。
为了深入了解当地人民生活发展状况,采访结束后小队前往一户棉花种植户的田地里参观。据连长介绍,他是当地棉花种植高手。他的家里种植棉花80亩地。他说“现在政府的政策非常好,每家每户都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的土地。之前是统一管理的。如今的棉花都是机械收,现代化普及,棉花的销路更是不用担心。连队里给每户都修上了自来水管,卫生间,都很不错的。”他满脸笑容的讲述了对如今生活的满足。
在数辈人的热情浇筑中,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从一片荒漠到绿色盎然,从一条泥巴路到马路贯穿,从贫苦不堪到自给自足,他们仍在路上。新疆也在路上,国家也在向着更好的方向走着。“兵团精神,戍边精神,革命精神,说到底都是民族精神,南泥湾是这样,新疆兵团建设也是这样,有哪里是艰苦的?多难多苦都被先辈们踏碎了压在了路基里,现在有楼,也有了大发展,应该珍视与感恩,应当致敬并传承。我们这一趟真不白来!”戍边小分队内成员石弘泰说到。
兵团红色精神是在克服自然界恶劣条件的考验和应对各种复杂的环境中,有几代兵团人为新疆繁荣、边疆安宁、祖国强盛,无怨无悔贡献了青春和生命,用汗水和鲜血书写了兵团精神的壮丽诗篇。塔里木大学新时代戍边小分队以此次暑期三下乡活动为契机,在一师五团的建设中,看见了现在,听到了过去,也了解了老一辈党员建设五团的过程。过去的那些年已然过去,但精神永存。新时代的我们来不及参与那些过去,全党各族人民的持续奋斗,时代的接力棒现在落到了我们的手中,我们意气风发,我们要担新责,勇传承,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勇敢迈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39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