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福盼福,崇福尚福。千百年来,人们始终追求和期盼“福”的到来,由此形成了渊源深厚的福文化。“古厝”是福建方言中古民居、老建筑的特色称谓。闽都古厝作为有福之州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具有形神兼备的特点。为深入挖掘闽都古厝中深厚的福文化底蕴,提炼带有闽都特色的福文化独特基因,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韵永流传”实践队于8月22日-8月28日分批次开展了以“寻五福觅古厝,承往昔启今朝”——闽都古厝里的福文化”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批次一】8月22日,实践队来到长乐区九头马古民居进行调研。九头马古民居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代,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是一处保存完整、工艺水平高的古民居建筑群。从建筑艺术出发,“九头马”古民居中的木雕工艺精美,多采用了谐音、象征、寓意等传统表现手法。木雕的装饰形式多与祥瑞吉利的美好愿望有关,如“八仙八宝”“吉庆有鱼(余)”、蝙蝠(福)、鹿(禄)、松鹤(寿)、梅雀(喜)、猴(侯)。从历史内涵出发,九头马古民居木雕形式与长乐当地的民俗文化和经商文化密切相关,凝结着清代闽都居民对“福禄寿喜财”的向往和追求。 【批次二】8月26日,实践队前往陈绍宽故居、濂江书院及泰山宫进行调研。从建筑艺术出发,陈绍宽故居与海军文化紧密结合的装潢和檐角的装饰、濂江书院的坐落布局和石梁上的浮雕、泰山宫梁架上浮雕、彩绘,都渗透出闽都无处不在的福文化。从历史内涵出发,经抗战的风雨洗礼,福文化却在陈绍宽故居中愈显浓厚。“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千年古书院也将好学之风赓续至今,即使吾辈非鱼,亦知鱼之乐。作为帝王行宫,泰山宫也无不宣示着闽都人民对祈福的重视。 【批次三】8月27日,实践队前往“帝师之乡”螺洲古镇进行调研,对螺洲孔庙、陈氏五楼、观澜书院开展调研。从建筑艺术出发,我队于螺洲孔庙前棂星门门额上的浮雕与纹饰、陈氏五楼中的梁架构造与彩绘图案等细节中寻觅出具有闽都特色的“福”文化基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被寄托在座座古厝的方寸之间。有言道:“山川清淑之气,郁为厚重历史人文”,从历史内涵出发,螺洲孔庙和观澜书院体现出这座千年古镇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对知识的尊重,而陈宝琛先生更是我校的创始人,是福建近代教育的主要奠基者。“回首清泉来时路,古月依旧照今人”,兴办教育乃是功在当代、福泽千秋的伟业。 【批次四】8月28日上午,实践队参加由张振玉先生主讲的“福地结福缘——民俗里的‘福’”民俗讲坛。借此契机加深了对“福”文化的理解,引发了对“居住与福”的进一步思考。下午,我队前往福州文庙,林文忠公祠、水榭戏台、小黄楼及福建民俗博物馆开展调研。身居于“福”的静雅庭院,使福州人可于“身在福中造新福”,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居住在三坊七巷中的严复、林则徐、林觉民等仁人志士,也始终怀揣着对国泰民安的向往,将家国情怀注入到福文化的内核之中。 千百年的历史沉淀,铸就了闽都丰富多彩的古厝建筑。居住这片福地上勤劳智慧的福州人民,也以各种形式传承和演绎着饱含闽都基因的福文化,表达着对“福”的的向往与追求。有言道:“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闽都古厝的装饰艺术、建筑布局处处透露着闽都人民对“福、禄、寿、喜、财”的“五福”内涵的向往。而居住和成长在福厝里的一代代仁人志士,用自身行动不断扩展提升“福”的内涵: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爱国忧民之“福”;朱熹提出的“为善则福报,为恶则祸报”将个人道德修为与获得幸福的方式紧密联结;革命烈士林觉民在《与妻书》中“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家国情怀在今天依旧熠熠生辉。作为物质化的精神载体,闽都古厝静静地矗立在这片福地之上,也矗立在每一位闽都人的心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608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