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日照市12月19日电(通讯员 鲁雨荷)习总书记近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弘扬即墨花边文化,进一步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工作,12月18日,曲阜师范大学“见微知著”实践队前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开展以即墨花边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一针一线绣出“抽纱瑰珍”
实践队来到即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在观览过程中,一件美轮美奂的即墨花边工艺品吸引了实践队队员们的注意。据了解,即墨花边由鲁绣衍生而来。早在明朝末年,即墨民间就已经出现了用棉线或丝线编织的网状花边。
即墨花边集锁、编、织、缠、拉、露、镶等20多种工艺和80多种针法为一体,是花边编织与手工绣花两种传统手工技艺的完美结合,代表了中国传统编织技术的较高水平,其成品主要有台布、餐套、床单、被套、窗帘、沙发巾、靠垫等近千个品种。
如此繁琐的工艺最终成就了抽纱中的瑰宝,“即墨花边已然不再是工艺品而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实践队队员感慨到。
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所展示的花边工艺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江吉泽供图
传承中创新,小花边实现大发展
在观看即墨花边的简介时,实践队队员们了解到:即墨花边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军在政府帮助下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对民间花边老艺人及口述资料进行系统记录和整理,对花边技法、针法进行抢救性保护等。2021年,即墨花边传统手工技艺作为鲁绣的组成部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通过采访得知,即墨花边第三代传承人王军认为:“传统的东西,怎么能把它传下去,我们就不断地开发一些新的东西。”花边是即墨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时至今日,即墨花边这一手工技艺依然在不断创新和发展。除了材料创新和技术创新外,还与文创结合,推出扇画、书签、钥匙包、帆布包等文创产品,并依托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不断创新旅游产品,将花边与汉服、时装结合,让花边成为服装的点睛之笔。
图为实践队队员观览花边简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江吉泽供图
小花边勾勒出大情怀
实践队队员从同来参观的本地人口中了解到,花边对于即墨人来说至关重要,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即墨有句谚语:“男人再能干,不如瘸子老婆做花边。不用炉不用电,一天能赚一块半。”原来,花边之于即墨人,不仅是糊口的活计,更是一种情结。
实践队队员们感悟到,即墨花边作为民间工艺美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承载着即墨人民几代人的记忆,是一种即墨地区不可或缺的传统技艺。在联系“即墨花边工作室”的王培霞时,她回忆说,以前农村农闲时,几乎家家妇女都绣,自己也是在小时候跟着母亲学会的,一晃已经30多年了,这份工艺承载的不仅是童年回忆,还有一份母女亲情和传承在里面。即墨花边在即墨地区经过百年的发酵,融入了当地人民的劳动和手工艺智慧,融入当地的地域,发展出独一无二的制作花边的技法,是中西艺术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
通过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队员们了解到,即墨地区从创建以来就是纺织产业发达的地方,被人们称为“千年商都”。即墨花边在发展的漫漫长路中加上民间手工艺术家对抽纱技术的优化,并且与即墨民间传统的“小扣锁”、刺绣等手工艺的优点与独特的技巧相融合,经过历史的变化与时间的进化变成了带有强烈“即墨风味”的艺术格调的手工织绣针法,形成了即墨花边所独有的艺术特色。这种极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让实践队队员们流连忘返。
图为实践队队员欣赏即墨花边工艺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江吉泽供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充分支持,传承人和热爱这一产业的青年人更是非遗传承保护的中坚力量,需要对此进行不懈的努力和创新驱动发展。当前即墨花边已被列入国家级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信复兴之路一定光辉远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137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