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非遗寻“技”社会实践团队于2022年12月21日星期三在疫情政策允许下采取线上查阅相关资料、整理调查数据和线下调查等活动了解了宁津杂技和现代人们对于杂技的看法。
宁津杂技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津杂技质朴粗犷,刚柔相济,其演技更是以“惊、险、奇、美”而闻名,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宁津杂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宁津县是历代杂技活动最为广泛活跃、且人才辈出的地方,在国内外杂技界颇负盛名,与吴桥杂技并驾齐驱,素有“杂技之乡”之美誉。宁津杂技主要包括表演类、魔术类、马戏类、驯兽类等。宁津杂技在中国杂技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始于秦、汉,兴于唐、明,盛于清末民初,从“人戴兽面,男为女装”的表演,到全国独一无二的黄家镇杂技古会。从野竹李艺人张的“顶竹竿过城门”位居72道皇会之首,到艺人们“边撂地”,边赶路,走出国门进行中外杂技技艺的交流。1995年,宁津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杂技)之乡”。
虽然如此,但由于近年来疫情以及科学技术等发展,宁津杂技传承人随时有链条断裂的危险,亟待保护。根据团队调查结果和搜集的资料来看,过半数多的人表示对杂技项目的感兴趣程度是“一般”,认为宣传和推广力度、杂技人才减少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制约了当代杂技的继承和传播。而当代杂技教育方面也表现出教育体系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过分注重技术训练而对文化知识学习重视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杂技艺术应当不断加强师资队伍见识、建立专门的杂技人才培训机构和院校等规范杂技教育。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比如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引入VR技术等来吸引人们兴趣,最终带动杂技教育的长远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17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