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强同学们対宁津杂技的了解,学习宁津杂技的表演方法和艺术特色,体会宁津杂技非遗文化传承的价值所在,感受宁津杂技的社会影响力,从而促进文化传承,延续非遗文化传承火炬,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非遗寻“技”团于2022年12月21日星期三开展以 “观宁津杂技,承非遗火炬”为主题的线上探讨活动,观看宁津杂技有关视频,并发表各自的看法,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受益匪浅。
宁津杂技是流传于山东省宁津县的传统民间杂技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宁津杂技历史悠久,汉代文献中有所记载,到清代,已经闻名遐迩。新中国成立之后更为普及。宁津杂技大致可分为表演类、魔术类、马戏类、驯兽类四个类别,其中表演类就有六十余个节目。“古老中幡”“柔术叼花和滚灯”“空中飞人”“爬竿”“钢丝高车”“叠罗汉““走钢丝”“蹬技”“地圈”“对口叼花”等十余种节目,质朴粗犷、刚柔相济。
宁津杂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不断地创新发展,从而成就了宁津杂技鲜明的艺术特色:一是富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宁津杂技来自民间,源于生活,大量采用生活用具和劳动工具为道具,充分显示了杂技与劳动生活的紧密关系。二是基本功扎实。宁津杂技特别重视腰、腿、顶、跟头功的训练。即使是表演“文活”的艺人一般也有扎实的基本功功底。三是力量与技巧有机结合。在“大武术”“小武术”节目中,一位老艺人可负重六七百斤,同时二节、三节、左挎、右挎、“舌头”上下快捷、自如,轻便、灵巧。四是险中求稳、动中求静。艺人在软钢丝上忽而左右摆动,忽而纹丝不动,种种惊险表演展示了高难度的技巧和超强的平衡控制力,形成了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的艺术特色。五是平中见奇,奇中求险。“拐子顶”“双吊子”“小吊子”中的“闪托”表演,惊险而不突兀,以出神入化的手法,充分展示了平中见奇,奇中求险的艺术特色。六是轻重并举,通灵入化。“重蹬技”可力撑千斤,“轻蹬技”可蹬伞、巾轻飘之物,软硬功夫相辅相成。七是有严密的师承传统,但又与姐妹艺术相融合。每一种技艺都是代代相传,但同时又从戏曲、舞蹈、武术中吸收了大量艺术元素。八是刚中见柔,柔中见刚。宁津地处冀鲁交界,沐齐鲁仁德之泽,熏燕赵慷慨之风,为宁津杂技铺就了刚柔相济的艺术底蕴。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和成就,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磨练。在观赏完杂技表演后,非遗寻“技”团成员被宁津杂技这一非遗文化深深吸引,为杂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所折服,更加坚定了传承这一非遗文化的决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171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