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一起大学生凶杀案震惊全国,在当年那个媒体传播远不及现在的年代,其依旧成为了百姓们茶余话后必谈的话题,它就是“云南马加爵案”。这起引发全国上下轰动的案件的主人公,是一位来自大学即将毕业的学生。是什么原因让一位22岁的大学生,在即将告别大学生活、踏入社会的时候,在短短三天内连续杀害了与它共窗4年的四位同学呢?
马加爵一案给我们心灵造成的震撼却是难以平息的。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仅仅因为“吵架”就有预谋地连续杀死4名同学,其行为背后深层的心理原因无疑是值得探究的。“马加爵杀人案”对于那些受害者来说,是个悲剧;对于那些受害者的家庭来说,是个悲剧;对于马加爵案发生的班级、学校来说,是个悲剧;对于云南省、整个社会来说,是个悲剧;对于马加爵本人来说,也是个悲剧;即便是对于捉拿马加爵案犯的公安厅公安人员来说,从他们当时的心情来看,也是百味都有、沉重万分,也是个“悲剧”……所以,一位专家说得好:“马加爵事件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悲哀,教育的悲哀,学校的悲哀,被害者及其家属的悲哀,当然也是他本人最大的悲哀。马案的审判没有什么大快人心,只让人万分痛心!悲剧千万别重演!”而联想浙江大学农学系学生周一超因对自己参加的公务员考试录取工作的公正性产生怀疑,遂报复杀人,致一人死亡一人重伤、2002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为了验证“笨狗熊”的说法是否属实,几次将掺有火碱、硫酸的饮料喂熊、泼熊,导致数只黑熊、棕熊重伤。由以上种种,我们不禁要问:被社会视为栋梁视为希望的大学生究竟怎么了?青少年的心理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尽管马加爵、周一超、刘海洋这样的人只是大学生中的极端个例,但他们在遭遇挫折时亮出的冷冰冰的锤子、刀子却令我们真切地看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所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从作案过程不难看出,马加爵有明显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称之为“人格异常”,这种人的自我概念有偏差有一种“我不好你也不好”的心理,往往具有攻击性和毁灭性,只要因为一点小事就会激起他不安全的防范心理。这种人在攻击别人时往往不计后果。马加爵杀完人后并不是销毁尸体而是放在卧室内,从这点可以判断出他是个封闭简单的人,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别人的感受,做事不考虑结果,也就是具有“变态性人格特质”。马加爵的人格缺陷与家庭教育有关,由于成长在农村,马加爵成长的外部环境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他的个人空间非常狭隘,个人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他对社会、对别人的理解只能通过自己的猜测来获得,这也就造就了他对他人看法很在意,对他人充满不信任的后果。
而通过“马加爵案”以及调查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乃至青少年中最主要的心理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一是学业问题因为学业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二是人际交往问题。一些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由于自身条件不好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往往因此变得孤僻;三是由于家庭不稳定而导致的个性问题;四是失恋问题。而当下普遍的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急功近利的心态和焦虑的心情。随着大学生提前进入社会,他们往往发现自己许多方面比不上别人,于是就产生了不如意、不幸福感。往往文化层次越高对自己期望越高的人这种不幸福感就越强烈,这种人就越容易走极端。这个时候他们并不知道应该如何调整心态而是采取各种自虐或攻击的做法。
而且“马加爵案”不仅凸现了在我们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不珍惜人生的价值,还不重视生命的意义,“人权意识”极其淡漠。对于马加爵来说,人的生命意义是什么?人活在世界上是为了什么?人生的价值又是什么?也许他对于生命的意义只有漠视,尤其是对人的个体生命的意义、价值的认识更是如此。反观当下,在我们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的青少年,作践自己的,作践他人的生命的,视生命为儿戏的,简直是太司空见惯了,自残有之,轻生自杀有之,铤而走险的有之,“人的意识”、“生命的意识”、“人的价值的意识”以及“人权意识”极其薄弱,甚至包括许多有文化的、年轻的大学生。
马加爵曾经这样对他的姐姐说:“我这个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在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为了什么?100年后,早死晚死都是一样的,在这个问题上我老是钻牛角尖,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想这个问题想不通。”在他看来,既然早死晚死都一样,那么,身边的人早死晚死又有什么差别?马加爵对人的生命就是这样的认识,对人的生命意义就是这样的“钻牛角尖”,当他与别人发生矛盾冲突时,他就这样随意地轻易地置人于死地。马加爵为什么为了“一点小事”就杀人,确实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但是,在这一杀人案背后很是凸显当下不少青少年所存在的心理问题:漠视人、漠视人的生命价值这一“社会病”的可怕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部分人的思想并未跟上时代,社会剧烈的变化使青少年中出现了一大批“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这批人有两大特点:一是缺乏“社会责任感”,对自己的工作、所属的群体、所生活的社会应该承担的任务、所尽的义务缺乏足够的认识,心目中没有国家,没有社会,没有集体,没有家庭,没有他人;二是在这些人眼中,“我”这个字被抬到了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类人不关心他人,不考虑别人的需要,其行为只由自己的需要来决定。由于这两个特点的“结合”,使一些诸如过于自尊与过于自卑等人格负因,深深地埋在这部分人的心灵深处,谁只要触动了“自我中心者”的这个“我”字(如触犯了他的面子,伤了他的自尊,或是侵犯了他的利益),这些“人格负因”就会立即无限地、不顾一切地“极度膨胀”起来,这时,这个人的精神会处于一种高度亢奋状态,会将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集中到一个点上:那就是怎么报复,怎么发泄自己的心头之恨,至于后果是什么,对社会、对自己、对他人会发生什么影响,统统都被这个“极度膨胀的我”所掩盖,所遮蔽。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称“思维狭窄现象”。
而对于马加爵来说,他之所以会如此残忍地杀人,显然是与马加爵早年形成的这种极度的“以自我为中心”之人格特点分不开的。就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对马加爵来说,他只要稍稍考虑一点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是多么不容易,自己这么贫穷的农民父母还将自己培养成大学生又是多么不容易,他就不会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对待社会和自己的家庭,然而马加爵就是这样做了,这也足以看出,在某些情况下,“以自我为中心”的破坏性是如此的大。
而“马加爵案”还凸显了另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青少年的社会心态十分的孤独。在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让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好斗,变得六亲不认。而在如今,则是至高无上的经济利益让人们之间的关系变成不相融洽。的确,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说,大部分人患了一种“社会心态孤独症”,人与人之间缺少同情、温暖、友情、温情、关怀和相互帮助。这样一来,会使青少年之间感到越来越孤独,越来越冷漠,对社会的发展失去信心,会使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到越来越冷漠,产生世情淡漠的错觉;会使他们产生种种不负责任的或反社会的社会行为:既然社会不肯对我负责,我也不必对社会负责……总之,作为人的精髓的良心丧失之后,就会无恻隐之心,无同情之心,无助人之心,无公正之心,青少年们就因此而丧失了人性的善良,变得更加自私、封闭、敏感、孤独、麻木、脆弱、偏激,甚至残忍。的确是这样,在马加爵人格“深藏不露”特点背后就凝聚着这种“社会心态的孤独”,他缺乏社会对他成长需要的关系、热忱和温暖。他的母亲李凤英说:“他唯一的兴趣就是一个人孤独地坐着,他很少出去玩,通常和我在一起。”对社会的孤独、冷漠,对学校的孤独、冷漠,对同学的孤独、冷漠,因而在极度压抑的情绪冲动支配下,就变得极度无情、极度残忍,精心设计了杀人计划,逐个用铁锤极其残忍地杀害了四个同学,把尸体藏到衣柜里。
最后,根据这些从“马加爵案”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根据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情况搜索并整理了一些改善方法。专家指出,马加爵身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心理问题,他缺少一个完整的健全人格。健全人格的培育主要是教育问题,相应地,社会评价指标也不应光看学历、知识,还要考察其人格,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变成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方俐洛介绍说,人格形成的关键年龄是3岁、7岁、13岁和18岁,除3岁前在家外,其它都与社会教育有关系。所以教育应切实担负起责任。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是多元的,要教学生们学会尊重差异,学会欣赏独特性。现在不少国家都在提倡全纳教育,即个体间无优劣之分,只是个性差异而已。这种教育理念应从小教育、渗透。冷漠和敌意让人产生逃避感。当个体在群体中受到孤立、排挤和歧视时,则容易行为冲动。学校还要教会学生乐观面对困境,要自信、愉悦地接纳自己,同时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通过哪些途径可获取有效帮助,以此来提高他们面对挑战的能力。
而反观当下,中小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是我们应该正视的另一个问题。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一直在围着高考指挥棒转。在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家庭甚至社会都把成绩看作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尺度,把升学当作教育的唯一目标,可以帮助学生心智成熟、有助于形成健全人格的人文教育在许多学校则形同虚设。应试教育使教育成了冰冷冷的强制性义务,知识成为奴役人的工具。应当清醒地看到,丧失了人文精神,即使经过训练成为高度科学化的人,也不可能是真正完整的人,而是精神不健全的、被异化的人。像马加爵、周一超这样残忍的杀人凶犯,除了人格上的障碍、心理上的变态之外,更主要的是他们缺乏起码的生命意识,缺乏起码的人文关怀,这与应试教育这种唯一选拔人才的机制和人文精神的丧失有很大的关系。经过几近“残酷”的高考搏杀,冲过“独木桥”的新生们精疲力竭却又雄心勃勃地走进了大学校门。当兴奋期过后,考上大学的成就感渐渐降温,有的人开始发现大学校园并非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王国:学习紧张、生活枯燥、远离亲友、人际关系不再简单易处。于是许多人开始感到恍惚、迷惘,一些适应能力差的学生甚至产生了抑郁和焦虑心理。
而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来自家长、学校和社会,而不是出于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渴求.到了大学后,自学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没有了教师的耳提面命,没有了家长的陪伴督促,外在的压力骤然减轻,很多人为让自己彻底放松,开始挥霍时间和精力。当发现自己成绩下降,甚至考试挂了“红灯”时,不少学生开始感到了压力,焦虑和抑郁心理随之而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节奏快、更新快、竞争强等特点正越来越深地影响着每个人。这些特点在激发和调动人的潜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很多人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压力。这种快节奏、强竞争的环境对大学生的压力同样是巨大的,他们在为学业奋斗的同时,还必须为明天的就业和发展谋划,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一些心理相对脆弱的学生就难免出现抑郁和焦虑心理。几乎所有的高考生都曾经是家里的“重点保护对象”,衣食住行均被家长和学校安排得妥妥贴贴。而到了大学,自我服务则成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当有人不能适应这样的生活环境,厌倦嘈杂的宿舍、拥挤的食堂,甚至欲求嘘寒问暧而不可得,只能黯然神伤时,不良心理油然而生。所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也是令许多大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中学时代,学生们埋头苦学,相交较少。而到了大学,就必须与同学吃住在一起。如此近距离地与他人特别是与竞争对手相处,对于那些不善交往的人而言,也是难以适应的;同时,完成从尖子生到普通学生的角色转换也会使一些学生感到压抑;而青春期的感情困惑,恋爱带来的情感震荡,也不可避免地会使一些学生产生焦虑心理;对于一些贫困大学生而言,坦然面对与其他同学的经济落差,战胜自卑心理,更是一道不小的难题。
所以,我们必须要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心理咨询专家指出,大学阶段承受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多表现为人格的自我中心,容易变得孤僻、内向和脱离群体,易于沉迷网络、录像等。这种人格禁不起挫折,报复心强。“马加爵案警示我们,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十分迫切。”要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建设一个宿舍、年级、学校、社会的网络管理体系,及时为那些可能爆发心理危机的同学提供有效的帮助。同时专家也提醒大学生,一旦出现郁闷、焦虑等症状,要及时倾吐,或倾听心理咨询专家的意见,千万不要憋在心中,自己钻牛角尖。同时建议一些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扩大交友圈子,多听朋友老师的建议。一个学生如果真的压抑了,一点小事会在他的心里被不断放大,对此,他自己是难以自助的,必须依靠心理医生解决其心理问题。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教育机构的管理者都应该转变观念:并不是精神病人才需要看心理医生。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有相当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当地震、火灾、空难等公共危机发生时,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都会同时参与救助,以保障受助人员的身心健康。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社会上对心理辅导、心理危机干预意义的认识不足。而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则由于投入较少,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难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以人员的配置为例,在发达国家,通常为1000-2000名学生配一名心理咨询师。而在我国,即使是高校心理咨询开展较好的北京、上海等地,也远远达不到这个配置比例。此外,咨询教师本身素质如何保证、如何加强培训和队伍建设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以,学校的心理教育课程要加大力度并落到实处。马加爵一案的发生,原因很多,学校心理教育课程机制不完善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许多大学里的心理教育非常薄弱,也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心理教育课程领导不重视,学生不当回事,逃课学生很多,尽管大学都有心理教育,实际上许多学校都是形同虚设,对学生的道德教化作用不大,由此,出现马加爵这类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学校一定要对大学生要加强心理辅导。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平时盲目骄傲,但又非常敏感脆弱,稍有挫折,就变得十分自卑,容易走极端,急需心理辅导。像马加爵和同学间的小摩擦,如果有个心理辅导老师和他谈谈,疏导一下,缓解矛盾,也就未必会发生后来的悲剧,可是许多学校都忽略了这一必要的工作。大学生还需要进行胸怀教育,心胸狭窄,是不少大学生的通病。学校要教会大学生学会宽容,有客人之量,学会正确与人相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不论在学校还是走向社会,都会处处碰壁,甚至走向犯罪之路。马加爵落网了,他理应受到严惩,学校及相关部门也应进行认真反思,以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三、结语
我认为,虽然马加爵案已经过去了18年,但仍然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与反省,以下是我们小组所整理的一些反思:
1、上学时期,家长和学校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2、学生自己也要学会积极调整自己心态,避免走入极端;
3、自卑并不可怕,只要学会改变自己,自己强大了,自然就不会自卑;
4、有些好事者,切不可去欺凌一些“老实人”,老实人爆发的话后果还是很严重的;
5、要学会对别人多一些尊重,别人的私密事情,也千万别轻易去捅破。
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爱护自己和他人。世界上也没有后悔药,像本案中的马加爵,他自己种的苦果,最后就只能由他自己承担,20多岁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还是对家庭、对社会的不负责。假设当时马加爵积极调整心态,顺利毕业,然后进入社会后努力工作,最后事业和爱情双丰收,那时的他就不会自卑了,一切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可惜的是,他踏入了大学的门,却亲自葬送了光荣走出那个大门的机会。
马加爵案不是个例,现在社会上还时不时发生类似的案件,背后的深层原因,真的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好好深思和反省,切莫再出现诸如“马加爵案”类事件,勿让白发人送黑发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22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