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为增强文化自信,宣传民俗文化。由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8名同学组成的“丹青曲韵赓文脉,循声觅俗续灯火”社会实践队以春节为切入点,深入探索齐鲁大地上的民俗文化,为增强文化自信贡献力量。20日,实践队开始了对于潍坊市高密市的探索,寻访这里的“民间写意画”——高密扑灰年画。
提起高密市,可能大多数人率先会想到莫言先生笔下的那片“红高粱”,自从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高密的这片红高粱便声名远扬,但是比红高粱存在时间更长,更为当地人所熟知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属“高密扑灰年画”。
底蕴深厚,延绵至今
高密扑灰年画起源于明朝初期,传说始创者是高密北乡公婆庙村的一户王姓人家。相传这家人从外地迁徙而来,迫于生计,便临摹一些张贴画和庙宇壁画来摆摊出卖,慢慢在制作的过程中掌握了一些技艺,经过不断的探索,充满乡土风味,带着民间艺术的瑰丽风采的高密扑灰年画就这样诞生了。据当地人所说,在清朝乾隆年间,据说公婆庙村王氏就开始收徒授艺;到了乾隆末年,高密李家庄等的一些人也先后来到公婆庙村拜师学艺。随着拜师学艺的人群不断扩大,也间接扩大了扑灰年画的影响力。但是对于扑灰年画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当属嘉庆年间开始使用画印结合的新技术。为进一步了解扑灰年画的发展历史,实践队联系到当地人,希望通过当地人获取更多关于高密扑灰年画的发展历史资料。在与当地人的交谈中,实践队发现高密扑灰年画的发展与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也有密切的关系。据当地人所说,在扑灰年画的发展过程中,传承人巧妙融合了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制作技法,先刻板印线稿,再以手绘的方式完成绘画,现今所制作的扑灰年画所运用的技艺便是在这种技法融合的基础之上,经过数代传承改良后流传下来的。高密扑灰年画从明清发展至今,历史底蕴十分深厚,历经百年风韵犹存,延绵至今,仍然熠熠生辉。
工艺精细,艺术瑰宝
了解完扑灰年画的发展历史,当地人向实践队展出了几件扑灰年画成品,给了实践队成员一次与扑灰年画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在观赏扑灰年画的过程中,当地人也向实践队成员介绍起扑灰年画的制作过程。制作扑灰年画一共有两大步骤。这制作扑灰年画的第一步便是“扑抹”,制作者在打好的腹稿上,先用柳枝烧制成的炭条勾出轮廓,也就是粉稿,然后扑抹在另外的白纸上面,此时,制作扑灰年画的第一道工序已经完成了。为了帮助实践队成员进一步了解这一过程,当地人利用传承人制作扑灰年画的视频为实践队成员进行讲解。完成了第一道工序之后,马上要开始第二道工序——手绘。手绘是制作扑灰年画的关键工序,前面的工序只不过是手绘的铺垫,经勾线、粉脸、开脸、熏脸、涮脸手、点睛、开眉眼等20多道工序之后,才能画出一张漂亮的年画来。最后,当地人问实践队成员一个问题“为什么扑灰年画被称作民间写意画”?通过观察多幅扑灰年画,队员最终得知,扑灰年画从构图特征来看,往往采取宁简勿繁的手法,人物画注重突出人物的高大丰满,少用背景甚至不用背景;从表现手法来看,扑灰年画即使在表现故事盛大场面的时候,也是只选取某个重点场景。因而被称之为“民间里的写意画”。
跨越古今,生生不息
高密扑灰年画从明初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据当地人所说,扑灰年画在光绪年间开始衰落,曾一度面临后继无人的状况。在现代,为了保护中国民间绘画的传统技能,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在2009年,在高密市设立扑灰年画保护基地,为培养传承性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2019年,高密市文化馆更是获得“高密扑灰年画”项目保护单位资格,进一步保护了扑灰年画。实践队成员在与当地人的交谈中得知,近些年有不少年轻人来到高密,向传承人学习如何制作扑灰年画。在交谈中,实践队成员也向当地人提出建议,可以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欣赏、制作年画,最终起到传承技艺的作用,使扑灰年画历经古今数百年,历经百年仍然能够绽放光彩。
增强文化自信,首先就要保护自身民族文化,使其得到传承和发展,在今天,不能仅依靠国家的努力,身为新一代的传承人也要做出努力,要在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通过本次探索,让更多民俗文化展现在新一代的青年面前,开阔他们的眼界,激励他们为传承保护传统技艺贡献力量,为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535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