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专属于中华儿女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中华儿女的象征,而春节自然离不开春联。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春联、福字、窗花等)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2023年1月8日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欢岁迎春调研队成员来到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进行了实地调研与走访实践。
关于春联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春联来源于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即今春联)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实践队员在社区内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居民们就春节传统文化之一的春联进行调研。通过对居民们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走访,实践队员了解到绝大多数居民对春联都非常熟悉,每位被调研的居民几乎都能说出几句耳熟能详的春联,这无疑表达了春联这一传统文化的载体的深入人心。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也与当地居民讨论了春联对于当下社会的作用。有一位年过古稀老人告诉我们春联不仅是中国春节传统文化的载体,寄托了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还是中国文化中书法,对子等传统文化集中体现,对于提高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有非同一般的作用。
在进行大致问卷调查后,实践队员深入社区,与居民进行面对面交流。此次实践活动聚焦春节传统文化之一的春联,不仅让实践队员对与春联的含义,来历以及春联作为春节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当下社会中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更让我们看到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鼓舞了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绘时代风采的信心。
作者:杜中驭
2023年1月8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696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