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社会实践】深化江苏地域文明历史研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丹青戏韵,笔墨传新”实践队研究江苏地域文明历史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12月22日,“丹青戏韵,笔墨传新”实践队通过线上形式召开“江苏地域文明”研讨会。实践队所有队员参加会议。
首先,大家讨论了江苏文物和文化遗址文明的现存情况。江苏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江苏省内有不可移动文物20007处、非遗资源项目2.9万个、可移动文物280余万件,有古籍450多万册。此外,有22项考古发掘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国排名第三,有13处国家大遗址、25处省级大遗址,无锡鸿山、阖闾城、扬州城、高邮龙虬庄遗址等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地域文明史的重要物证。其次,大家讨论了江苏文物和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式。我们想要科学保护好这些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就要积极探索文物和文化遗产合理利用的路径。一是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通过科学手段,推出更多线上展览、数字文创、虚拟讲解等文化产品和服务,打造沉浸式互动性体验新场景,让文物活起来。二是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这就要求我们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审美、科技等多重价值,以文物和文化遗产为载体,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原创展览和文创衍生品等。三是加快推进文物和文化遗产内容数字化、传播智慧化,运用数字技术赋能保护利用和现代表达形式,探索实施文化遗产云建设工程,建设博物馆数字展览空间等。
接着,大家讨论了科技助力文物和文化遗产发展的实例。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简称“中运博”,全称“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位于扬州三湾风景区,是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直属管理的公益性事业单位。馆中基本陈列之一的“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全景展示中国大运河历史面貌与文化价值的通史展,以紧握历史脉络的叙事方式,通过文物、辅助展品、图表、照片、场景、模型等多种手段进行展示。同时,该博物馆还创新性地引入5G技术,在展厅中设立了独特的沉浸式体验空间——“5G+VR|720°直播大运”,全景呈现运河之美,打造了一个有历史场景和真实业态、让观众身临其境、可以互动体验的展厅。
与此同时,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为了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云锦保护与传承研究数据成果,设立了云锦数字化成果展示体验区,人们可借助VR设备近距离360度“触摸”到大花楼织机。通过该技术,人们可以随时将大花楼木织机的1000多个零部件进行拆分或组合,了解每一个部件的名称和用途。这能够带来深度的沉浸体验,从而让人们彻底了解云锦文化。
另外,江苏的某些企业也推出了新兴科技,例如,戴上VR眼镜,切实感受古色古香的故宫;在AR互动实景下,一眼看尽多个博物馆;在BOE画屏上,通过物联网技术欣赏数字化的影像,直接进行文物、艺术品的交易;运用3D打印技术,还原的数百年前的漕船;在科技助力下,共赏人与机器人共同演唱的戏曲《牡丹亭》。
最后,大家讨论了科技助力文化发展的优势及意义。众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生产方式变革的强劲动力,它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物质技术手段,能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数字化、网络化。这不仅有利于文化保护与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也能促进文化更好传播。
通过这次的交流研讨我们对江苏文物和文化遗址文明的现存情况、推动文物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式、科技助力文物和文化遗产发展的实例、科技助力文化发展的优势及意义等问题有了一定了解,收获颇丰。
组稿:张芮华
编辑:肖曼秦
责编:滕 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75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