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历史资料的一部分,它不能用文字取代,文物是活的,能够与人物对话。而认识文物之后,最重要的就是以故讲今。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寻找齐鲁文物的法治光影”社会实践队利用现有资源,依托地理优势,开展对文物的探寻工作,寻找文物中的法治光影,发掘上古壁画的文化价值。
“周公辅成王”画像石,山东嘉祥五老洼出土,现藏于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东汉画像石,画面有四层,最上层为“周公辅成王”,最下层为“泗水捞鼎”。画像石上层,年幼的成王端居中央,头戴山字形冠。成王左侧手执华盖躬身站立者为周公旦。兼具叙事性和象征性的图像意在展示西周建立的政治伦理和礼法秩序。西周成王、康王在位期间,继承文王、武王的业绩,推行周公“明德慎罚”的主张,国力强盛,社会安定,史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是为“成康之治”。
大禹画像石,隶属于东汉时期,位于武梁祠西壁。石最上层为古帝王像,自右至左依次为伏戏(伏羲)、祝诵(祝融)氏、神农氏、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夏禹、夏桀,均有榜题。左二为夏禹像。画面上,大禹头戴斗笠,身穿宽袖衣和裳,左手前伸,右手执耜,回首顾望。左侧榜题为:“夏禹长于地理,脉泉知阴,随时设防,退为肉刑。”《汉书·刑法志》载:“禹承尧、舜之后,自以德衰而制肉刑。汤、武顺而行之者,以俗薄于唐虞故也。”《隋书·刑法志》也载:“五帝画象,殊其衣服;三王肉刑,刻其肤体。”“三王”始于禹,汉代人认为夏禹时已制定了肉刑等刑罚。
壁画是古代政治及法律重要载体,承载着重要的文化意义,是对一个时代特点的映射。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
就壁画所蕴含的文化展开深入了解,从中体会古代统治者治国理政的思想和策略。在古代,通过壁画来宣扬政治行为,表现法律制度,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做法。对此,深入挖掘文物法治意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应用于现阶段司法工作,是发掘文物法治意义的更深一层实践。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881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