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聊城1月12日电(通讯员常凤环)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创新并融入现代生活,动员青年力量参与传承接力。2023年1月8日,曲阜师范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匠心传承,拾忆非遗”实践队来到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聊城市文化馆三楼)进行实地参观,深入了解聊城地区多种多样的非遗文化。
聊城作为山东的一个地级城市,已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25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代表农耕文明的黄河文化与代表商业文明的运河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哺育出了独特而又多样化的民间文化艺术形态和人文风情,构成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分布广泛,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境内遗留文物古迹400多处,有6处遗产点和2段河道被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名单,有明代光岳楼、清代山陕会馆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还有孔繁森纪念馆、运河博物馆等。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是聊城市文化馆建设的聊城非遗精品展厅。面向市民免费开放。陈列馆运用图片、文字、实物、多媒体等多种展示手法,展现聊城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实践队成员们来到了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参观学习聊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分为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舞蹈、传统医药、传统音乐、民间文学、民俗、传统戏曲等多个展区,利用图片、文字、实物、多媒体等相结合的方式,对聊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从而使参观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图为陈列馆门口的实物展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常凤环提供
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实践队成员有幸请到了展馆的负责人进行讲解,并及时提出自己的疑问。进入展厅,实践队员们被一整面墙的面塑所吸引:一只只动物捏得活灵活现,一个个人物表现得惟妙惟肖。据负责人介绍,郎庄面塑工艺独特,经和面、发酵、捏制、蒸熟、晾干、上色等十几道工序制成。现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人物戏文等十大系列,上千个花色品种,被称为“民间工艺中的奇葩”。一块面团,捏就大千世界,一种文化,承载千年春秋。一位位手艺人的坚守,使单调的着色面团升了仙,化了羽,成为我们血脉中的传承,在光阴的辗转中历久弥新。
图为展馆内的郎庄面塑展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常凤环提供
另外,对于驰名中外的东阿阿胶,负责人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很多人不知道,一块普通的东阿阿胶要经过9天9夜、99道工序、842个工艺控制点的修炼,才能成胶。”泡皮、刮毛、化皮……这些专业名词的背后,也凝聚着一代人的心血和智慧。历经千年传承积淀,形成了精湛的东阿阿胶传统工艺。阿胶甘平无毒,为药中上品,补血圣药,主治心腹内崩、女子下血等病症,久服则轻身益气。现如今,东阿阿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曾经的皇家贡品飞入寻常百姓家。五千年中华文明,三千载阿胶春秋,阿胶文化也在当下不断传承、创新,用科技助力民族智慧,变换的是新工艺,但不变换的是匠人心。
图为展馆负责人向实践队成员们介绍东阿阿胶的制作过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常凤环摄
受疫情影响,参观当日展馆还未恢复对外开放,馆内并没有其他游客。但据了解,展馆从建馆之日起有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单位的团体和个人到馆参观,另外,也有非遗文化传承人带领学徒等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来源及制作方法等。总之,陈列馆的建立对于更好地了解、传承和发扬聊城非遗文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图为实践队队员们与展馆负责人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常凤环提供
在一个习惯用财富来衡量一段生活好坏的时代里,非遗项目的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的文化传承。并非所有的非遗项目都能转化为经济效益,伴随着社会变迁,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条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个人的参与,更需要青年一代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在传承中不断借助新形式、新渠道、新技术,花式展现和传播非遗,拉近人民群众与非遗文化之间的距离,让非遗焕发新的光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899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