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普法工作,强调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引导全社会树立法治理念,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做好宪法、民法典的普法宣传工作,开展疫情防控普法宣传。
我国的普法工作走过了较长的一段路。1985年11月2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做出了《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规定。按照此规定,从1986年起,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中,普遍进行一次普及法律常识的教育,并且逐步做到制度化、经常化。由此开始了中国法治史上的第一个五年普法。“一五”普法拉开普法帷幕,以“十法一条例”为主要内容。“二五”普法以宣传宪法为核心、以专业法为重点,普法活动转向学用结合、依法治理的轨道,开启依法治理新阶段。“三五”普法着重抓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知识的普及。“四五”普法继续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理论。“五五”普法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和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六五”普法突出学习宣传宪法、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七五”普法旨在进一步健全法治宣传教育机制,进一步增强法治宣传教育实效性,进一步深化依法治理,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和全体党员党章党规意识,提高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步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目前我国以及进入到第八个五年普法规划。五年普法规划的实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础性、社会性工作,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法治进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司法行政机关通过大力加强普法宣传教育,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努力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环境。当下,全体公民的宪法观念和法治意识明显增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已大致形成,较多公民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普法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通过唤醒公民的权利意识,提高公民法律素质,为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贡献。经过几十年的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建成。然而,社会虽然大范围普法并取得部分成效,但是法治的效果却并没有达到预期,仍有部分人群缺乏法律意识,尤其是农村人口,由于接触人群较单一、人际关系不复杂或生活在边远闭塞地区,对法律接触较少,法律意识淡薄,甚至由于传统思想的束缚,部分村民存在厌讼的现象,排斥诉讼途径。有的不法现象依然存在,无视法律,部分法律甚至成为一纸空文。因此普法工作还有很长的一段道路需走。
树立法律意识对当代人维护自我权利有着重要意义,普法工作的重要性愈发明显:
一、普法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础。依法治国,普法先行。普及法律知识能够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这可以促进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给予人民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人民得益,从而激发人们向善、守法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加速民主法治建设。
二、普法是提高民众法律意识的重要手段。普法工作能够填补民众的法律知识空白,使人们知法、守法、用法,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这样的法律薄弱地带,更好地维护人民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强化法律权威。
三、普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普及法律知识可以使社会各阶层人员遵守规则,依法办事。上层人员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依照法律规定办好分内之事;普通民众自觉守法,自觉履行义务,协调相互关系和谐生活,共同保证社会有序运转。
普法工作任重道远,本队成员在此次实践中也将秉持目标,为我国的普法工作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我们相信中国的法治建设之路将会越走越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20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