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青岛1月14日电(通讯员 江吉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带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的目的是留存记忆,并且在新的社会生活中得以延续和创新,从而服务于当代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历史沉淀积累下来的文化瑰宝,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创新路径,1月11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见微知著”实践队前往潍坊市杨家埠风筝博物馆开展实地社会实践,通过与非遗手艺人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山东省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实情况。
鸢都历史,非遗传承
经过实践队内部讨论交流,将实践地点确定为潍坊市杨家埠风筝博物馆。实践当日,实践队队员到达博物馆后,与馆内工作人员进行了联系,并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对潍坊风筝的历史有了进一步了解。工作人员在采访中对实践队队员表示,潍坊风筝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制作的第一只“木鸢”,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而潍坊风筝真正兴盛于明代,随时间发展至清代,潍坊已经有了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手艺人。据《潍县志稿》记载:“本邑每逢寒食,东门外,沙滩上…板桥横亘,河水初泮,桃李葩吐,杨柳烟含,凌空纸鸢,高入云端。”,后来放风筝逐渐成了当地踏春的风俗之一。
随着风筝越来越受欢迎,普通民众对风筝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潍坊人开始学习制作风筝,潍坊风筝也越来越有名。作为有着丰富历史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风筝的题材主要来源于民间,围绕着福、禄、寿、喜、财等反面进行创作,在这些题材中,不仅包含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同时也在历史的传承中形成了潍坊风筝的独特文化。
图为实践队队员前往潍坊市杨家埠风筝博物馆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实地采访的方式了解潍坊风筝的发展现状。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肖秀彤供图
立足本色,与时俱进
在采访过程中,实践队队员了解到,潍坊风筝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串式、桶式、硬翅、软翅、板式、动态六大类,而与风筝形式相应的,还有在潍坊风筝的发展过程中,因风筝制作人生活阅历、文化层次、知识结构不同,而形成的三大流派,即传统民间派、传统艺匠派和现代创新派。不同流派、不同形式、不同题材,共同交织出了潍坊风筝这件艺术珍品。
从杨家埠风筝博物馆走出,实践队就近前往附近的店铺,进行下一步展开采访。在采访中,商户说道:“风筝的工艺主要是扎、绘、糊、放这四步,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是每一步都包含着很多的小步骤,都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掌握。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风筝样式在市场上的占比比较大,基本上固定在传统的串式、桶式、硬翅、软翅、板式、动态六大类。后来随着潍坊风筝的知名度逐渐变高,不仅来潍坊的游客变多了,潍坊风筝的市场也变大了,这也使得原本传统的六类风筝逐渐无法满足客户越来越多样的需求,让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后来,潍坊风筝在保留本色的前提下,积极寻求与现代审美的重合点,实现了制作符合当代审美的潍坊风筝。”实践队队员了解到,借助现代技术,潍坊风筝将制作材料进行了迭代升级,使潍坊风筝质量更好、生产效率更高,更符合市场的需求。
图为风筝博物馆内展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肖秀彤供图
积极保护,创新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潍坊风筝作为潍坊市的象征,更加受到当地人民的珍爱和重视。1984年起,潍坊市连续成功地举办了国际风筝节;1988年,潍坊市被国内外风筝界选为“世界风筝都”。2006年5月20日,潍坊风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实践中,实践队员了解到,潍坊风筝目前通过借助网络媒体进行宣传、与学校社区进行合作等多种方式,一方面不断扩大潍坊风筝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吸引更多人对潍坊风筝产生兴趣,让给更多人了解到这项非遗蕴含的独特魅力。同时,潍坊风筝也对相关的衍生产品进行了开发,寻求与不同领域的有机融合,以实现潍坊风筝的创新发展。
图为实践队队员参观风筝老店店内商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肖秀彤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297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