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化瑰宝,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最佳体现。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而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一份子,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对于非遗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书本上。但诗中说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也有很多次想要走出课本,走近这些承载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活化石,去看看隐藏它们背后的,曾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幸运的是,我在今年寒假有机会加入曲阜师范大学见微知著实践队,去亲身感受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历程,探索新时代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新路径。在这短短的几次社会实践中,我们去了很多地方,聆听了很多故事,也有了很多独特的感受。
非遗文化博大精深
在参观即墨非遗博物馆时,我看到了青岛市当地的各种非遗项目,国家级、省级、市级,传统手工艺、民间故事、民间艺术等,种类数量超出我的预料,许多遗产都是我从未听闻过的。在这里,它们不仅仅是陈列的精美藏品,更是记载当地文明的历史尘埃。作为参观者,站在它们面前,我好像听到了来自几千年前先人的呼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结合体。但历史与艺术的结合更能让人感到惊艳,这就是非遗博物馆的魅力。我很高兴,当地政府能够建造一个地方来保存这些历史的遗迹。
图为实践队员在为实践活动开展做前期准备。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肖秀彤 供图。
紧跟时代,不断进步。
在实践中,我感受到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与时俱进。我们参观了即墨古城,走访了即墨花边基地——-青岛国华工艺园区,还去了即墨柳腔剧院。在物质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曾在我们印象中被贴上“传统”、“不时尚”标签的非遗竟也在不断地创新着,前进着。在走访中,我了解到,互联网给非遗发展带来了东风,文创旅游也给他们带来了新的路径,如今的非遗更加贴合年轻人的口味,更加的融入到时代中去。紧跟时代,不甘落后,敢于做出改变,这正是当今值得我们学习的宝贵精神。
坚守本业,持之以恒。
非遗是由人创造的,更要由人来保护。在实践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非遗传承之路的不易。我们采访了一些非遗传承人,他们从事的工作并不相同,接触的领域也毫不相干,可他们却有一个相同且任重道远的任务:让非遗传承下去。每当问到当今非遗的传承现状时,他们好像默契的表现出担忧。在这个物欲纵横的时代,想要真正留住一批新的传承人需要的不仅是时间、经济,更是超乎常人的毅力和与世不同的清澈,因此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实属不易。但尽管如此,仍有无数的非遗人在坚守着这项伟大的使命。了解了传承的艰辛之后,我不禁回想起高中课文上所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们应向老一辈传承人们学习这种持之以恒的毅力,在做事情时求精不求多,做选择时求清不求浊。
图为实践队员在即墨花边博物馆合影留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纪晓萱 供图。
实践活动让我不仅能够有机会走进社会,亲身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更让我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快乐。初入大学,走出舒适的象牙塔,加入一个团队,一起为实践做准备,一起去有趣的地方探寻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一起合作解决问题……这也是一次珍贵的成长经历。
加强非遗的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需要。作为新时代年轻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从非遗的角度审视历史,立足生活,并关注更贴合时代的传承方式,才能促进艺非遗的传承发展,让非遗真正的走入人心,而不仅仅是成为博物馆中历史发展的化石。(通讯员 赵华宇)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347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