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之地,躬耕之乡――园林院社会实践团赴华中农业大学油菜西北研究基地学习调研
(通讯员程露)
华中农业大学油菜西北研究基地是由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作物遗传与改良重点实施室、华中农业大学于1999年建立在和政县的油菜北繁基地。自基地建立以来,以傅廷栋院士为首的华中农业大学油菜遗传改良团队和园艺林学学院十字花科蔬菜课题组师生每年都会在此开展夏季十字花科作物的加代育种研究工作,选育出了系列油菜以及蔬菜新品种。
今年7月,园艺林学学院赴甘肃省和政县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在岗位科学家万正杰教授的带领下来到基地,全面细致地参观了基地,了解了基地的基本构造与作物分布。考虑到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尚没有系统学习过作物育种,万老师深入浅出地向同学们介绍了整个育种工作的流程:“这次实践的内容仅仅是育种的第一步,育种需要经过田间实验选育优质种子到砂网小规模制种再到种子公司大规模制种,共三步流程。首先,我们应该学会剥蕾”。随后,便悉心指导同学们深入田间开展育种操作第一步——剥蕾。第一次剥蕾难免会手足无措,虽然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剥除了花蕾,却按下了葫芦,浮起了瓢,刚刚完成剥蕾的植株,一不留神就被蹭脱了手,俨然成了个“光杆司令”。面对大家失败后略显浮躁的心绪,研究生姚培杰学长安慰道:“毕竟这是第一株嘛!以后耐下性子会越来越顺手的”。如姚学长所言,在同学们的细心操作下,“光杆司令”逐渐转化为累累硕果。看着大家一点点地进步,万老师欣慰地说道:“剥蕾过程看似简单,却要求十足的细心和耐心。做科研,一定要有一份严谨的态度和一颗热爱的心”。几天的田间实践,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高山蔬菜加代繁殖是如何完成材料纯化、遗传群体构建以及表型鉴定,进而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的。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基地就像一份寄托,让科研者心心向之、为之奋斗。
每年暑期前后前往基地开展育种工作的师生让基地的夏季充满生机,而正是那些常年默默根植于此的人们,养护着这片珍贵的土地,牺牲自身的享乐时光,成就祖国的科研事业。通过万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了解到,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农业局的高级农艺师张效明经理自从毕业后就将青春岁月洒播在这片土地上,几十年的兢兢业业让他对高山地区的蔬菜种植特点了然于心。“张经理,请问当初基地是如何选址的呢”,同学们请教道。随后,张经理详细介绍了全国六大蔬菜产区的分布,并重点阐述了甘肃以及西北高原蔬菜的种植模式,高原夏菜的主市场和优势,讲解了十字花科蔬菜从育种研究到品种投放市场的整个商业化流水线式的育种过程,并承诺同学们稍后一同前往参观种子公司大规模制种过程,再到种子售卖市场亲身体验。趁着大家的兴奋劲儿,张经理补充道:“甘肃等西北地区的高原气候适宜十字花科蔬菜的育种和栽培,目前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高原夏菜基地之一,也是西菜东调基地和西北地区冬春淡季蔬菜供应中心。近年来,十字花科蔬菜从育种到销售的发展前景都很好,甘肃的蔬菜种子已售往全国各个地区,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在学有所成的将来,也能够为育种事业做贡献”。
在对市场夏季蔬菜的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成员深入当地农贸市场及邻里小镇,通过实地走访与村民们交流,向他们请教当地夏季蔬菜的优势作物与种植、销售情况。村民们热心地解答了大家的问题,并带领大家前往田间参观农户蔬菜种植的实际情况,得知大家是从油菜基地前往而来,村民们都竖起了大拇指,发自内心地感谢傅廷栋院士和所有为基地研究做出贡献的师生,感谢他们对当地经济发展所起的带动作用,感谢他们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经济收益。村民们对基地的赞不绝口,更深层次地反映出他们对中国农业蓬勃发展的莫大期待。万正杰教授曾提起:“国家时刻为人民着想,而科研就是将想法付诸实现的最好途径。做农业科研如果忽视了消费者需求和产业问题,我们的研究目标就显得盲从”。
实践接近尾声之际,万老师组织同学们一同探讨此次实践的收获与感想,实践团成员程露同学发自肺腑地感叹道:“以前认为实践就是下农村见识一下,现在恍然大悟,实践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见识我国农业现状,更是给了自己一次亲近专业的机会。在这次实践中,我第一次明白了科研原来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而不是局限于实验室的各种试剂与仪器中;书本中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也似乎在这一刻跃然纸上”。同学们一个个地畅谈着自己的想法,纷纷表示作为一名农业大学的学生,力当投身农业,诠释“勤读立耕,力己达人”之精神。万老师欣慰地点点头:“看来大家这次没有白来,所谓‘实践出真知’,相信大家在以后的科研道路上会对这句话有更为深刻的领悟”。
据悉,我国地域广阔,地形多样,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得很多地区经济发展受限,以傅廷栋院士为首的华中农业大学科研工作者长年在西北油菜基地辛勤地付出,将一大批领先于世界水平的双低优质杂交油菜科研成果带到和政及临夏地区,通过运用杂交育种技术研制出的抗逆性产品提高了贫瘠地区农民的生活水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4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