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历经磨难而愈挫愈勇、奋发奋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自身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和丰厚文化滋养。然而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也因为传承难、宣传不到位等原因难以发展下去,芜湖铁画便是例子。
为了深入了解非遗铁画的历史和发展现状,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学传统文化,承中华文明”实践队队员于2023年2月6日来到了芜湖市工艺美术厂内的铁画博物馆。刚进门队员就看到了赫然醒目的“芜湖铁画”四个字,这四个字皆是“以锤为笔,以铁为墨”铸造而成的,有着不同于普通书法的独特韵味。
进入展馆内部,一幅幅黑白分明,线条钢劲挺秀,结构清晰的铁画作品就立刻吸引了队员的目光,馆内陈列的作品中不乏梅兰竹菊、迎客松、李白等著名的意象,这些铁画作品既具有国画的神韵又具有雕塑的立体美,还表现了钢铁的柔韧性和延展性,是一种区别于其他艺术作品的美。展馆内最醒目的位置挂着一幅迎客松的铁画作品,队员在了解后得知,1950年~1960年老艺人储炎庆和几位弟子制作的大型铁画《迎客松》、《梅山水库》和铁书法《沁园春·雪》等作品布置在人民大会堂中,看到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曾经有过如此光辉的历史,队员在感到自豪的同时也不禁为铁画如今面临失传的处境感到惋惜。
队员还通过馆内的文字信息了解到铁画的发展史,芜湖铁画始于明末清初,由芜湖铁工汤鹏与芜湖画家萧云从相互砥砺而成,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且在2006年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今年来随着铁画企业生存越来越难,现有铁画艺人逐步老化,芜湖铁画已经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尴尬现象,铁画的制作需“铁为肌骨画为魂”,这也就意味着铁画艺人必须兼备国画和文学修养,种种困境下,芜湖铁画面临变形、失传的困境,亟待国家给予支持和扶助。
队员在本次实践结束后深刻意识到想要更好的发展传统文化就必须创新表达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需要在创新表达形式上下功夫,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开来、传承下去。一方面,让表达形式和传播渠道跟上时代发展。适应群众的文化需求、审美情趣、生活习惯,通过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等各种形式,运用报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各种载体,借助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各种机构,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吸引群众、感染群众,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582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