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非遗和优秀传统文化,并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作为曲阜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寒假社会实践团队“ichem-惟石能言队”的一份子,我跟随队员王一骁前往拜访山东淄博市市级非遗核雕的传承人崔传芳先生,一探核雕的奥秘,感受其魅力,走在拾遗的路上,让非遗和传统文化传遍每一方土地。
核雕是中国传统民间微型雕刻工艺,各式各样的工具舞蹈在桃核上,佩饰、扇坠、串珠等等,就这般灵动地出现在眼前。比拇指稍大的桃核,凑近观察,或有小人嬉笑,或有鸟雀欲飞,或有花叶茂盛,活灵活现。一枚小小的核雕凝聚的是雕刻师傅近月时日的心血,透露的是他长久地钻研和透彻的心境。核雕小巧精美,根雕比它大不少,但更透出古朴的气息,它在被雕刻的同时,保留了它作为根的一些小特点,凸起、斑驳,却让它更具有浑然天成的视觉效果,好似是被大自然这雕刻师雕铸。在传承人崔传芳先生这里看到的核雕让我突然忆起,曾经印在课本上的《核舟记》,那篇奇人故事中描述的“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令我叹为观止,而如今我也真正的见识到了“纵使芥子亦可纳须弥”。
崔传芳先生称,核雕不止雕刻的难度,它也需要对桃核精挑细选。老先生带我和王一骁看他的作品,讲到哪些地方该用浮雕,哪些地方该用镂雕。又拿起桃核,讲到怎样利用它的形状、麻纹、质地进行“天然”的雕刻。我好奇地观察桌上的工具,老先生看到自豪地笑道,“这些雕刻的刀子可都是我自己锻打的。”我不禁赞叹,手艺人对工具的细致入微。老先生眼中的核雕已经不单单是摆件、饰品,更像是他注入灵魂和心血的新生命,从这些核雕中,你能看到的不只是它自身被雕刻出来的美,更能看到艺术家灵魂的一面。这般想的同时,我也痛心这样的传承人和艺术家越来越少,如今的年轻人更多带着急功近利的心态,浅显地将其作为赚取利益的途径,却忘了它自身更深层的文化魅力和文化意蕴。在这样的一条路上坚持确实很难,在如今飞速发展的时代,慢下来更像是一种奢侈,静下来也变得艰难,可是传统文化不是几日速成,不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日积月累,是精雕细琢,是继承又创新,而这条路,崔传芳先生已经走了至少五十年之久。一件事情坚持五十年,“十年磨一剑”,即使它不是非遗,不是传承,老先生的精神世界也是足够坚毅的。
其实在大众视野,核雕以老年人群体为主要受众,当我们问起,“站在利于核雕发展传承的角度看,您认为核雕爱好者群体年轻化还有必要吗?”老先生微笑着说:“当然有必要啊。我现在就想培养这样一群年轻人,但现在的年轻人很现实,想的是今天就能挣钱。不过,我相信一定会有可以静下心,安安稳稳去做好这件事的人,这条路虽然艰难,但我还是有信心的。”的确,时代飞速发展,不代表缺少还有真正渴望学习传统文化的年轻人,他们或许看起来年轻,但是他们的存在会为核雕注入新鲜血液。
守护非遗不是固守死板,不是一味守旧。核雕不只是可以雕刻花鸟鱼虫,还可以雕刻专属这个时代的实物,让人赞叹技艺的同时感到耳目一新。同样,它也可以突破摆件、吊坠等使用的局限性,向更广的方向发展,通过网络平台,推动核雕文化进入大众视野,让年轻人不只是感叹它的美,也亲身体验雕刻的艺术。时代是在不停变化的,要在非遗文化中融入时代的变量,同样,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让年轻人去自由的寻找自己的生活态度、文化态度,以包容与积极的心态回归到自己的文化中,使“潮”和“旧”得到更好的平衡。当然,这条路的发展还将面临许多困难,但好在国家和政府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大力支持,这是对老一辈传承人的认可,也是对新时代传承人的鼓励。
在这次采访,我不仅看了核雕,也自己尝试了一次雕刻,当我拿着小小的桃核和工具,我仿佛穿越回到过去,许多匠人围在一起讨论新的核雕该有怎样的局部小场景,有怎样的人物叠加,有怎样的错落构图。我手里握的不仅仅是核雕,也是与古人对话的钥匙。我想,在不久的将来,在新一代年轻人的努力下,像核雕这样的非遗文化会不断站上时代舞台,更站上世界舞台,展示受新时代浸润的传统文化,让“妙”之美不断惊喜世人。(通讯员 张泽文)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657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