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因路途艰难就错过美丽的风景,但却因为垃圾而不愿再度前行。垃圾分类处理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人民群众,而令人欣喜的是,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绿色启航环保志愿队”于7月14号分别造访厦门市集美区环保分局和厦门市集美区规划局,踏出了厦门市集美区垃圾分类情况调研的第一步。
万象始新:垃圾分类工作在路上勇往直前
志愿队的同学们从环保局的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中国当前城市垃圾的分类、生活垃圾的主要收集方式和垃圾处理的大致过程等相关信息。虽然从2000年左右全国多个地方就已经开始垃圾分类的试点,但是垃圾分类的效果却始终不怎么明显。对此,工作人员表示,垃圾分类的工作需要长期奋战,不要急于求成,追求短期成效。
值得庆贺的是,2018年1月开始,厦门市将全面进入生活垃圾分类的时代,集美区作为试点区,规划建成两条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线路,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投放、转运工作。在对话中提到了一个较成功的试点——泉水湾小区,该区通过“互联网+共同缔造”的模式,试行了“垃圾干湿分离智慧生态循环系统”,其成效十分显著。
星星之火:以一方热情拉起整面旗帜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急增的生活垃圾、繁琐的无害化处理环节和高额成本都成为城市垃圾管理中的棘手难题。而集美区侨英街道海凤社区泉水湾小区探索通过“互联网+共同缔造”的模式,解决了这一难题。
该小区利用厨余垃圾袋上的二维码掌握每户投放的厨余垃圾量,通过累积积分兑换奖品。小区居民投放的厨余垃圾被处理成的有机肥部分返拨回社区,用于小区绿化——小区内建了一片中草药园,作为少儿生态环保教育实践基地,造福居民生活。街道、社区干部和泉水湾业委会委员积极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建立实践QQ群、微信群,以便交流分享厨余堆肥处理制作成有机肥料的经验和成果。
海凤社区泉水湾小区的成功似乎燃起了星星之火。厦门集美区积极进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实践研究,与华侨大学共同研发了“互联网+垃圾分类处理”智能信息管理系统,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和高端处理设备,实现社区用户垃圾的高效有效循环利用。这个项目已经被列入今年第十三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签约项目,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任重道远:前路漫漫终会见曙光
要在厦门全面施行垃圾分类制度,依旧任重而道远。在与领导的对话中,队员们了解到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源头问题:如何养成居民在生活中对垃圾进行分类的习惯、如何从小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等问题。以大学生为例,是否能从自身做起,有意识地进行垃圾分类?能否以身作则,为垃圾分类工作尽一份力量?可能现状还不容乐观,但是基础工作已经铺开,科学技术也为我们提供强大的支持。厦门市集美区规划局局长提出,垃圾分类是一个持久的、长期的需要坚持的工作,所以在调研中更需强调长远发展的需要,而非追求短期成效。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55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