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吴若宁)粗布又称为中国土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民间世代传承的一种手工纺织棉布的技艺。6月30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赴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县学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枣阳粗布制作。
五千年的穿梭——枣阳粗布制作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实践团成员们来到枣阳粗布制作传习所,刚走到门口就看到这样一幅场景:一名老师双脚踩踏板,右手拿梭子,左手扶横梁,飞梭走线,手脚并用……不一会儿,就织出一段五颜六色的老粗布。据枣阳粗布技艺制作第五代传承人刘海伦老师所说:老粗布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时代延用的一种手工织布工艺,它质地柔软,色彩艳丽但不张扬,是居家和服装的首选面料。
图为传承人刘倩老师演示老式木质织布机。
织布是枣阳粗布制作中很关键的部分。刘倩老师为团队成员们演示织布的过程。只见她手拿梭子,重复着一穿二踩三拉板的步骤,转眼间粗布已经初见雏形了。这既是项力气活儿,也是项艺术活儿,而刘倩老师将穿、踩、拉的力度都掌握的恰到好处,这也使团队成员们无比佩服,想必在这熟练的背后是老手工艺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实践与练习。在如今这个大机器快节奏的时代,仍有坚守传统的手艺人在守护着自己的初心,发扬着精益求精的木匠精神。
图为刘倩老师指导团队成员织布。
其次就是染布了。将织好的粗布放入提取的染液中浸泡半小时后拿出风干,一个色彩鲜艳,环保健康的粗布就制作完成了。
梭线飞舞,让“非遗”活力再现
通过两位传承人的介绍,团队成员了解道:虽然“枣阳家家纺织,机杼相和”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但他们的奶奶仍然是枣阳粗布制作技艺传承大军里的骨干。团队成员们对这位94岁高龄的传承人的敬佩油然而生。
为了使枣阳粗布技艺得到保护与传承,当时的传承人们收集了相关织布器具有数十种。其中老木质织布机300余台,手摇纺线车115台,充分利用有织布经验的老人。为了培养传承人,他们在枣阳多地建设示范点以及传习所,使枣阳粗布制作技艺恢复并扩大了传承群体。同时百布堂与多个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多批同学们来到传习所了解并学习枣阳粗布制作技艺,使它服务于现代生活。
五千年的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为了提升枣阳粗布制作技术项目生产性保护力度,湖北百布堂手工家纺有限公司开设连锁店,成为就业和精准扶贫的有活力的传统文化产业。”在面对采访时,非遗传承人刘海伦这样说道。枣阳粗布制作传习所位于汉城景区里,在团队成员参观学习过程中,发现不少游客在参观汉城的过程中会来到传习所参观并购买售出的手工艺品,如布老虎,床上用品和布包等。传习所里常有学生来研学,刘海伦夫妇俩还会讲解这门传统文化的历史、教孩子们织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如此,“百布堂”公司还将织布机发放给枣阳本地和孝感大悟、武汉新洲等地生活困难的农村,教他们织布增收。枣阳粗布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为更多农村的人提供了就业和创业的机会,其蕴含了古老的传统文化,是现代人使用、收藏的佳品。
刘海伦老师带领团队成员们参观了百布堂的手工艺品,其中的一款爆品——棉凉席还被湖北省商务厅列入全省一百个“荆楚优品”之一。多个优质产品还入选消费扶贫产业,备受消费者的欢迎。这一举动也为百布堂创造了收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的活力。
图为刘海伦老师讲解粗布的乡村振兴之路。
团队成员们表示,通过此次实践学习,他们亲眼看到了枣阳粗布制作的全过程,体会到了非遗传承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诠释着手工艺人“择一事做一生”的执着。唧唧的织机声中,传承人们将织布技艺发扬光大,为乡村振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224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