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分团委“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南通海门——一个充满人文韵味的地方,学习海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海门山歌。
团队分别拜访了色织土布第四代传承人——陆晓冉女士,国家非物质文化艺术传承人——“葫芦王”陈宝龙先生和海门山歌传承人——关爽爽女士。团队成员通过和传承人们的对话、采访、学习,明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与伦比的魅力,感受非遗魅力的同时,还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以线织布,以德修身
“织布的门道很多,也可以教会织布人很多,女孩子可以从中学习织布的技艺,修身养性,男孩子同样可以学习如何做一位男子,做一位对社会有用的人。”
陆老师在访谈中如是说道,织布技艺繁琐,步骤繁多,每一步都需要大量的精力去完成。在此的过程中,静下心,专注的去完成织布、染色、裁剪、拼接再到成品都十分重要。也许旁人无法理解;只是简单的做布,怎么会修身呢?但陆老师却用自己几十年的织布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织布还是做衣,都可以教会手艺人行的端,做得正。
图为陆晓冉回答团队成员们的问题。彭雷 摄
在参观了陆老师的教授课堂和她的学员的工艺成品后,我们无一不惊叹色织土布技艺的高超,每一针每一线都恰到好处的完美,衣服的布料柔软,款式有复古也有时髦款,每一件都让我们发出感叹。陆老师还说,“现在是信息化时代,我们工作室也弄了一个直播间,有两个账号,一个用来向年轻人科普和宣传我们色织土布的技艺,另外一个用来进行销售我们的产品,目前销量可观,而且来我这儿学习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了。”谈及年轻人愿意学习的意愿强烈,陆老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只要愿意来学习的,我都热烈欢迎。”
花刻葫芦,心系国家
在天补大石村一座普通的农家小楼中,住着一位不平凡的葫芦大家——陈宝龙。小楼的底层大厅被改造为宝葫芦艺术馆,馆内陈列着200多件葫芦艺术作品,而我们拜访的就是这些艺术品的主人,国家非物质文化艺术继承人,陈宝龙老先生。老先生十分热情的向我们展示他的葫芦作品,也向我们灌输了十分正能量的思想。他的作品十分精妙,不仅让人意想不到,也让人眼前一亮。
图为陈宝龙一部分的葫芦艺术作品。彭雷 摄
陈老先生不仅在葫芦艺术方面见解独到,在绘画、习字方面也颇有成就。他刊登上几十本优秀人物选集,与齐白石、吴冠中等人收录在同一本艺术大家集中。陈老先生致力于发扬宝葫芦技艺,他经常去到各个中小学宣讲他的葫芦技艺,他的艺术馆也接到了许多年轻的客人。他的葫芦技艺也不仅仅只是雕刻葫芦,他也会结合当下时事,刻入葫芦以正己身。在馆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刻有“抗疫有我”“合作共赢”字样的葫芦。陈老先生告诉我们,刻葫芦,首先得三观正。
唱响山歌,筑梦有我
海门山歌由吴歌转化而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来源于打渔、干农活时喊的号子,用方言来唱更适合表达情绪。山歌分为两类,一类是即兴山歌,内容大多反应劳动生活和男女情爱;另一类是巡叙事山歌,歌词长,有完整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还有一定的矛盾冲突。在演唱方式上,主要是对唱和独唱。关爽爽是现在的山歌非遗传承人,她致力于山歌走近年轻人,表演山歌的同时,宣传山歌,并向新一代的年轻人宣讲山歌的唱法和有趣之处。
图为关爽爽表演《采桃》。张宇涛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671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