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着炎炎烈日,我们实践队一行到达了塘东村。初见村子,我的心情是复杂的。看资料上说,塘东村是个小渔村,最发达的产业是海蛎养殖,但并没有规模化的生产。因此,我对这个小村子留有落后的传统乡村发展的刻板印象。但当我走进村子,发现街道上张灯结彩,村民住房条件适宜,乡贤古宅修缮完好,古厝宗祠香火兴旺。难怪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若非亲身感受,我们对传统村落的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认知便停滞不前。
在村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塘东村历史的源头——塘东村村史馆。一座村庄的前世今生,一方村民的青葱故事,都在这座收纳时光的村史馆。村史馆,在学者眼里是乡村的“文化自信”;在村干部眼里,是告别贫困、迎来美好明天的见证;在村民眼中,是存放村子的家乡气息之地;而在游子心中,这更是“乡愁”的代表。在晋江广袤的土地上,连接过去与现在记忆“桥梁”的金井塘东村的村史馆,见证了一代代村民的喜怒哀乐,记录着塘东村生生不息的岁岁年年,成为了塘东村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
在村史馆的第一站——渔村闽南红,我们见证了这座村子绵延七百多年的发展史。从青石磐岩到红砖红瓦,再到如今中西结合的小洋房,墙上的照片相互呼应,好似穿越时空,仿佛年少的我正与迟暮的我进行历史的对话。村子需要繁衍,文化需要传承,历史更是值得铭记。塘东村历代村民呕心沥血,广集民智,编写了一部独属于这个村子的《塘东村志》。乡村振兴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任务,也不是一代人的任务,而是世世代代需要肩负并传承的使命,正如《塘东村志》需要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对其进行更新,才能持续焕发村子的活力。
江山代有才人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英雄。塘东村作为著名的侨乡,乡贤辈出,而每个华侨乡贤之间好像都流传着一种乡贤文化:谁获得了成功,谁就会为村子的发展尽一份力。而村子也会为乡贤锻造独属于他们的传奇事迹,在村史馆的第二站——拳拳赤子心。这里记录了塘东华侨华人的足迹,这是艰苦奋斗、敢闯敢拼、敢为人先铸成的时代印记,是忠义传家、爱国爱乡、回报桑梓铸就的不朽精神。万水千山,隔不断血脉情;同舟共济,托举起家国梦。无论是支援革命,还是奋力抗战,都映照着塘东华侨炽热的“中国心”。
塘东村存续几百年,身经战火,飘摇浮萍,历经衰微却从未断绝。这是人民对党的无条件信任,也是党向人民交出的最真实的答卷。在村史馆的第三站——革命薪火传,这里记载了塘东村经历的大大小小的红色战役,村子也曾作为红色基地,对解放战争做出巨大贡献。更值得一提的是,塘东村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与金门岛只相距5.2海里。当时,海峡两岸采取“风筝战”、“气球战”、“糖衣炮弹”等方式展现了两岸浓情,更在这些互动中表达了台湾同胞浓浓的思乡之情。小小的海峡,隔断的是地理,阻不开的是亲情。
随着时间的变迁,村子的发展越来越好,党风廉政、党纪严明,塘东村的党员干部联合华侨乡贤,不断助力村子支柱产业的发展。在村史馆的第四站——侨乡党旗艳,这里记载了近现代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村子是如何一步步从战火中走向重建,从小渔村发展至今,更是将党的力量与村民力量相结合,真正做到了党和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打造宜居乡村,振兴乡村发展。
不仅塘东村如此,我国的乡村振兴事业更是如此。我们要借鉴吸收 “晋江经验”,学习“晋江精神”,将其运用到各个乡村中去。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努力。塘东村在党的引领下,立足闽南原乡和渔村文化,发挥侨乡优势,发扬忠义传家和革命精神,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的侨乡振兴之路。
纵然历史渐行渐远,但精神光照千秋。红色记忆、红色文化、红色资源是党和先辈创造的宝贵财富,塘东人民将时刻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工作斗志,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晋江实践中坚定前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939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