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广大青年走入基层,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涵养“自找苦吃”的精神气,7月13日,中国矿业大学“梦中国”社会实践团河北分队赴河北沧州黄骅市仙庄片区盐碱地实地调查研究,采访后仙庄村村委会副主任刘建同志,并参观黄骅面花制作非遗工坊,感受大国新村的蜕变。
位于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旧城镇的后仙庄村是传统农业村,后仙庄有耕地4300余亩,其中旱碱麦种植3800余亩。“盐碱地上种粮难”,曾是制约当地粮食生产的一大难题。而在2023年刚刚结束的麦收,产量创下了历年之最。“好的地块亩产能达到300公斤以上,一般的也能达到270到280公斤,今年是个名副其实的丰收年。”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说。
“农业荒漠”如何蜕变为“大粮仓”?实践团成员决定亲身走进盐碱地去一探究竟。
从徐州到沧州,乘坐火车历时七小时四十六分,漫长的颠簸为这次河北之行蒙上了一层底色——等待。
万幸有队员的陪伴,时间在聊天打趣中慢慢逝去,似乎这趟旅途,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耐。
当天晚上抵达沧州火车站,夜幕下的这座城市显得寂静又安稳。
行走在这片陌生的土地,看着来往的汽车行人,实践团成员也在思索着明天的行程。希望一切顺利。
似乎总是在路上的。
早上在沧州市区街头采访调研得知当地居民大都不了解盐碱地,实践团成员有些兴致缺缺,最终决定改变计划,提前前往仙庄片区,揭开盐碱地的神秘面纱。
从沧州坐大巴到黄骅,再从黄骅转车到仙庄,甚至差点没赶上大巴车。还好有位善良的老大爷提醒我们才得以顺利上车。当询问售票员得知到达盐碱地时实践团成员决定下车去一探究竟。
刚走进小道,土地上耀眼的光缕吸引了实践团成员的注意,定睛一看,正是析出的盐碱。在盐碱地实地观察并拍摄视频后,实践团前往下一站——后仙庄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008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