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践行三下乡精神,帮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调研徐闻沿海人民日常生活,找出发展短板,发掘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富有建设性的发展方案,“逐梦粤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于7月10日开展了以“寻找大海散落的宝藏”为主题的赶海活动。
在前一天的调研活动中,“逐梦粤行”三下乡队伍得到了一条重要的信息:大海在退潮时会在海滩上留下大量螃蟹、花蛤、白贝、猫眼螺等海鲜。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边的渔民将这些海产品视为大海赠予他们的宝藏,拾获这些大海散落下来的海产品称之为赶海。赶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是中国沿海地区一项重要的渔业文化活动,也是当地渔民谋生的一个重要途径。
图为渔民赶海场景 关献锋摄
大海根据月球的引力变化而产生相应规律性的潮起潮落,聪明的渔民早在古代就掌握了这一规律,并以此来确定每日最佳的赶海时间。
图为潮水涨落时间表 来源网络
7月10日,农历廿四,海水会在拂晓时分开始逐渐退去,在太阳还没完全升起前,海滩上的海产珍宝最丰富,也最新鲜。当日5时,“逐梦粤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趁着月色尚还明朗,赶在海水刚退下的时候,从驻地出发,前往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徐闻南极村灯楼角海滩进行赶海。
此时漫天繁星依然闪耀着点点星光,“醉后不知天在水,满床清梦压星河”的意境尤为突出。“逐梦粤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朝着大海的方向前进,与萤火为伍,与蝉鸣作伴,一路上遇到零零散散的赶海渔民,清一色穿着胶鞋和提着赶海夹、蛤耙等工具。
图为渔民拾取海货 关献锋摄
太阳破晓而出,海天界线处喷发出的一股强烈橙红色光芒辐射了半边天空,随着太阳的逐渐升起,海滩上多了一些旅客,有小孩拿着海边买的塑料铲子在寻宝、戏水,场面何其欢乐。大海是慈祥的,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在海风中尽情洋溢,最后飘向大海深处。
图为小孩子戏水 关献锋摄
七点半,海滩已经是一片繁忙的景象,箩筐里装着的海货诉说着赶海人的辛勤劳动。据调研组的采访,这些渔民一直要拾取到太阳高挂,赶完海后会立马将海货带到当地集市贩卖,直至卖完收摊才结束这一个忙碌的早晨。
“逐梦粤行”的队员们都是第一次赶海,面对着散布在海滩上的海货难掩激动的心情,纷纷抄起了工具投入到赶海的队伍中。队员们三五成群,分散在海滩上拾取海货。
图为队员赶海 关献锋摄
据渔民介绍,潮水的起落规模也会根据潮汐作用呈现出规律性变化,用农历来看,每月的朔望前后(初一和十五前后)会出现最大潮,最大潮涨潮时水位最高,退潮时水位最低,因此其潮水起落规模最大,暴露在海滩上的海鲜资源最为丰富,而今天队员们并没有赶上最大潮,但依然是收获硕果累累。
图为渔民收获成果 关献锋摄
在赶海的一开始,对于没有赶海经验的队员们来说并没有那么容易,想要获得新鲜高品质的海货必须要根据科学的判断,分析各类海货的起居习性,掌握它们的躲藏方式和一定的挖掘技巧,这样才能更快速准确地拾获这些高品质海产品,而这类规律早就被勤劳的渔民们在数年日复一日的赶海生活中得到。在队员们还为螃蟹的移动快速而发愁时,周围的渔民们已经装满了一箩筐的海货。热情的赶海渔民见队员手忙脚乱的样子,纷纷为他们做起了赶海教练,毫不吝啬地将多年的赶海经验传授给队员们,他们就像这片大海一样,慷慨又朴实。
图为渔民写真 关献锋摄
据渔民的介绍,小鱼小虾小螃蟹等海货喜欢躲藏在礁石坑中,搬开礁石往往会有惊喜,但是螃蟹跑得太快,需要预判它的走位提前进行围堵才能将其捕捉。白贝、花甲等海货通常躲藏在沙子底下,可以通过观察沙子的的状况判断是否底下藏有它们,若沙子有凹陷的痕迹,不要犹豫,下面很大概率是花甲等贝壳类海货。
图为队员赶海场景 关献锋摄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赶海活动,大家的桶里都载满各类海货,将其带回煮粥、椒盐、爆炒、清蒸,无论哪一种烹饪方式都能让人想想就垂延欲滴。
徐闻作为中国大陆的最南端,三面环海,海资源尤为丰富,除了鱼虾蟹贝等常见的海产品以外,这里的海底还藏有其他海域难得一见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珊瑚。走在海滩上,遍地可见白色的珊瑚石,随手捡起一块,都是一个精致又珍贵的藏品。在海边,还有用珊瑚石搭建起来的特色名宿,趁着日出或者日落,用珊瑚民宿和当地特色建筑作为元素,亦或是只要顺手抬起相机,按下相机快门,出来便是氛围感拉满的大片。
图为海边风景 关献锋摄
赶海是个极致快乐的体验,在享受这一过程的同时一定要做好安全防范,最好带上手套,穿长裤和胶鞋,避免被锋利的礁石划伤,千万注意潮水涨落情况,当发现潮水涨起,务必要及时离开海滩,不能冒险逗留。同时,赶海还要严格遵守海滩的相关规定和警示标志,避免损害海洋生态环境,尊重海洋生物,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008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