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星火聚力”实践队在队长焦轶洲的带领下,前往红旗渠纪念馆开展学习活动。作为团队的一员,我有幸前往参观学习。进入纪念馆的那一刻,我们仿佛是穿越到了那个高歌猛进的时代,在那个信仰杨帆的海洋中,人们纷纷投入新中国的建设,开辟无人问津的高山,破那汹涌而来的巨浪。我们遨游在红色精神的海洋中,乘坐着红色记忆的小船,怀着崇高的敬仰,砥砺前行。这一路上我们走走停停,走过当年的太行山,看到了红旗渠人成功后的大好河山,我们追溯历史,学习先辈们的红旗渠精神。爱国是主旋律,建设是主根基。我们进去后首先感到的就是石头制成“公元1960年”的时间标志,在那一年,勤劳勇敢的30万林州人民苦战数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两双手和一锤一铲,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开辟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红旗渠纪念馆,跟随讲解员缓步走进那神圣的殿堂,在那里我了解到了原来的林州,那时水源少之又少,百姓们无水可饮,粮食更是颗粒无收,再加上连年的旱灾,我就忍不住热泪盈眶了,在那时还流传着很多歌谣,如“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处处体现着林州人民喝水难的情景,直到这一刻我才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愿意投身于红旗渠的建设。在纪念馆中,听到讲解员在说到:“当时有人问一位林州人为什么愿意无任何报酬的参与到这个工程中,那位农民只是用最轻松的语气说,如果我不加入,将来我的后代就没资格吃这里的水。”那一刻,场上的人都沉默了,也就是那一刻我才体会到了我们的沉默是震耳欲聋的。心里的震撼无法用言语诉述,当时一群青年奋不顾身,挺身而出,他们想的不仅仅是自身的福利,更是后代,是这个还在成长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们继续顺着红色的台阶向上,看到当年红旗渠人用的铁锹,石灰是林县人自己烧的,水泥是自己产的,他们仅仅使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劳动去和大自然宣战;看到了那一顶顶竹帽,当时我心里就有个疑问,“这些竹帽是干什么的?遮阳?“直到看到上面的解说,这些竹帽的作用是保护头部安全,可以在我们的印象里安全帽不应该是有一定韧性强,而竹帽却显得尤为单薄。他们每天在悬崖峭壁上面临的不仅仅是艰难困苦,还有生命危险啊!我们观看了当年杨贵书记亲手提写的那首诗词;我们倾听了青年洞修筑时,那一锤一錾的信仰;我们观看了“凤凰双展翅”的铁姑娘们及那行走于飞檐绝壁之上的“空中飞人”。那一刻心灵的震撼是无法描述的,看着纪念馆中一张张黑白照片,却莫名感觉这些记录着红旗渠修建过程的照片是那样的灿烂耀眼,那是最耀眼的红。
看啊!先祖们用那一锤一錾砸出了不灭的精神,修出那永生不灭的信仰。忽地,一滴水落下了,随之水源倾泻而下,渠修通了!中华儿女高歌“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做绒毡。高山为我放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千年夙愿完成了!
红旗渠乃林州人民的生命渠,他所带来的红旗渠精神的力量是伟大而持久的,它如同火焰般,永恒燃烧,生生不息,来阵我们青年热血的风,便会更加耀眼璀璨。我们应牢记红旗渠精神,并传承下去,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融入生活中去,这16个字是前辈们用鲜血与汗水总结出来的,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无愧先贤,立德树人,做新时代的好少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540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